------感謝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提供鏈結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本島和中國大陸之間,在台灣海峽中央,北迴歸線橫貫。共有64個島嶼所組成,組成各島的岩石大多為火山熔岩的玄武岩。無人島及礁岩性小島甚多,最北端為目斗嶼,最南端為七美嶼,最東端為查某嶼,最西端為花嶼。各島地質風貌均有所不同,特別是錠鉤嶼、雞善嶼及小白沙嶼等島嶼由玄武岩所形成特殊景觀,島上可見呈垂直柱狀節理之玄武岩。附近海洋資源相當豐富,有數量頗多的海鳥在此棲息繁殖,形成極特殊的自然景觀。農委會於民國81年公告成立「澎湖玄武岩自然保留區」……………………

------感謝澎湖縣文化局提供鏈結

澎湖群島的火山熔岩,是在約1,740~820萬年前,歷經數次不連續的噴發,由地表裂隙湧出的,而當熔岩岩體在冷卻收縮時,會龜裂成五或六角形的柱狀節理,節理的排列方式和熔岩停留位置的高低或深淺有關,大約可分為以下幾種情形……………………

澎湖群島位於台灣海峽中的近百個島礁,他像堅毅的勇士,佇立在波濤洶湧的海峽之中,接受千百萬年來的考驗;她也像純樸的少女,默默的俯臥在台灣海峽之中,等待大家的發現與欣賞。近年來,這位勇士、這位少女,正以其特有的地理景觀與海洋生態,展露其渾然天成的迷人魅力,這就是澎湖的瑰寶-玄武岩。2002年,文建會提報澎湖玄武岩為「台灣世界遺產的潛力點之一」。2003年,來自北愛爾蘭的英國倫敦大學地形學教授Denys,更興奮的稱讚:「世界上居然有如此豐富的玄武岩地形,這裡遠比我的故鄉北愛爾蘭更具特色,真是大海中隱藏的瑰寶。」2005年5月,來自世界各國的11位學者專家,群聚澎湖為澎湖把脈,共同研討並建議縣政府如何將「澎湖的玄武岩」推向世界的舞台……………………

------澎湖縣教育局

「地質公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為了永續發展及保育地質襲產所訂定的一項行動方案,除了針對特殊地質、地形景觀進行保育工作外,更包含了區域的自然生態與人文景觀,期望藉由當地居民的力量來落實保育,並促進地方文化、經濟發展。在澎湖縣長的指示下,成立了推動『澎湖玄武岩地質公園』委員會,準備於適當時機以澎湖玄武岩地質、地形及相關人文景觀,爭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或「世界地質公園」,另著手彙整有關澎湖地質、地形、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等資源,以儲備澎湖進入世界地質觀光景點之潛力與實力。基於上述計畫,澎湖縣政府特別成立『澎湖地質公園網站』,期盼透過產官學界及全體國人的共同推展與支持之下,將澎湖地質、地形景觀資源推向國際舞臺,讓澎湖的玄武岩地質在國際上發光發亮,同時為國人創造全新的城鄉風貌新空間……………………

 

------感謝國立歷史博物提供鏈結

中屯A遺址位於中屯村永安橋南側約240公尺處,203縣道旁的台地上,海拔高度約10公尺。遺址上方長滿瓊麻與銀合歡,地表多處散落著牡蠣殼、貝類等生態遺留。本坑地表遍佈銀合歡與瓊麻,東側約2.5公尺處有一漢人墓葬。出土之主要文化遺物有;白瓷、黑釉瓷、青瓷、硬陶、磚瓦、陶質網墜、釉陶、史前繩紋夾砂陶片、鐵鉤、玻璃等,生態遺留則有獸骨和貝類;獸骨大致分有豬骨、龜骨以及其他不明動物的殘骨片。


------感謝國立歷史博物提供鏈結

澎湖開發甚早,唐宋以來便成為中國往南洋海上交通運輸的重要轉運港口及補給站;擔負千餘年轉運港口任務之澎湖港,船隻往來頻繁,直至清代西洋輪船發展之後,澎湖港始漸沒落。澎湖海域氣候特殊,中秋以後,東北季風強勁,海況險惡,兼以澎湖海域佈滿暗礁,不熟悉航路者常遭不測,導致澎湖海域內沉沒之古沉船不計其數。


------感謝國立史前博物提供鏈結

早在日據時代,便有學者發現到,臺灣西部北至大肚溪,南至鵝鸞鼻的這一塊廣大區域中,皆可發現一種以橄欖石玄武岩為石材,打製修整出器形,通體再加以細磨的石斧工具。由於這一類石器分布的範圍廣泛,數量也多,學者們便對這一類石器的來源問題產生了高度興趣。這些石器之所以引人關切,是因為其質地相當接近澎湖群島的基盤岩石,而這個現象可能說明了:史前時代的臺灣,對澎湖的出產的石器有高度的需求。接下來的問題應該就更有意思了─史前時代的人群如何運送這些石器。

------感謝國立史前博物提供鏈結

考古學家臧振華教授於1983年在澎湖最南端的七美島上發現一處史前遺址─南港遺址,其出土遺物中包含大量的打製石器,尤其石器廢片,其數量甚為驚人,估計遠遠超出七美島本身的需求,這是相當罕見的現象,考古學家判定此處應是供應史前石器的製造場。

------感謝國立史前博物提供鏈結

有關澎湖動物群生存的年代,除了依化石形態比對所推斷的相對年代外,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曾將水牛下頷骨及四不像鹿角送交北京大學考古系年代測定實驗室,以鈾系法230Th初步測出的年代分別為距今1.1萬及2.6萬年。澎湖動物群中亦發現智人股骨及四不像鹿角底部的人工砍痕,對於研討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智人採食對象及方法,以及兩岸史前人類遷移的模式具有重大的意義。


------感謝澎湖縣文化局提供鏈結

為配合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開始規劃為期六年的「網路文化發展計畫」,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於2002年7月至12月推動「澎湖縣老照片數位典藏計畫」,將澎湖縣史館所蒐集約四萬餘張照片,依據其歷史價值、實用程度、詮釋困難度,挑選約六千五百張老照片,進行影像數位化與詮釋資料工作。老照片內容包含六大類別,分別為1950至1970年代澎湖縣圖像、澎湖縣風災水災照片、1980年代澎湖史蹟文物圖像、澎湖歷史空間、澎湖區生態相關影像等。時間涵蓋範圍自光復初期至1990年代,紀錄了各個時期宜蘭的歷史發展與地景地貌的變革,或是同時期不同的生活層面,藉由這些縱向、橫向的圖像紀錄,與照片本身深層文化意涵的詮釋,以保存澎湖重要的歷史影像,方便民眾查詢、使用………………


------感謝澎湖縣文化局提供鏈結

「褒歌」在民間有「採茶歌」、「唸歌」、「閒仔歌」……等稱呼,在臺灣、澎湖各地都有褒歌,只是因為各地的風俗民情各有不同,因而表現出來的特色也互有差異。澎湖在開發上比臺灣早了三百多年,其獨特的人文歷史、艱困的自然環境,孕育出屬於澎湖人民特有的生活與精神,而這些先民的生活及思想,便反映在歷代相傳的口傳文學與歌謠之中。澎湖四面環海,且由眾多的島嶼所組成的地理環境,使得人們的工作大多偏向海洋發展,因而褒歌的內容也多與大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正因為澎湖人的生活是依附著海洋而發展的,所以在許多描述生活感受或生活狀況時,常常會不時的呈現出澎湖特有的「討海」風情,這一點在許多抒情性的褒歌當中,最能夠令人感受到澎湖人濃厚的鄉土情懷。

------感謝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提供鏈結

保護區位於澎湖群島的望安島西南方約16公里處,因形狀有如大小兩隻貓趴在海上而得名。保護區範圍包含大、小貓嶼陸地部份及其向外延伸100公尺之海域部份。大貓嶼高約70公尺,為澎湖群島的最高處,四面為陡立的懸崖,攀登不易,只有東側有一海蝕平台,可供賞鳥者登陸。小貓嶼位於大貓嶼東方,退潮時有一寬約10公尺的海溝相連,高約50公尺,四周崖壁陡峭,無法攀爬………………

------感謝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提供鏈結

澎湖縣望安島位於北迴歸線南側,北緯23度22分,東經119度30分,地處亞熱帶,本島沙灘附近的海域為綠蠵龜上岸產卵必經的水域,故在島的西岸與南岸劃定6處海龜產卵的沙灘為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區範圍及面積如下………………

------感謝澎湖縣農漁局提供鏈結

珊瑚對於海水的變化是非常敏感且脆弱的,他需要溫度適中潔淨且不受污染的海水。即使環境中有種種的自然因素如暴風雨、病害、遭受其他生物掠奪致使其遭受損害,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珊瑚礁都能自然復原,小小的自然損害,有時甚至能使珊瑚礁的生物性更豐富。

------感謝澎湖縣農漁局提供鏈結

澎湖章魚簡介:身體部為卵圓形,皮膚光滑,體表紅色素較明顯。長婉型,腕長約為身體長之6-8倍,各腕長度不等,由頭中線向腹部數起,長度自第1對至第4對依序遞減,腕吸盤2行,雄性個體較大,右側第3腕莖化,較左側對應腕短,端器如草鞋,佔全腕長度的5.27%--15.29%。已知最大體型為55公分,體重160公克。

潮間帶是指海邊從高潮線到低潮線之間的區域,隨著海岸的地形不同,潮間帶的水平長度可從幾公尺到幾百公尺長。潮間帶上方,是海浪飛沫能到達的地方,稱潮上帶(或稱飛沫帶);其下方向海延伸約30公尺深的地帶,稱為潮下帶(或亞潮帶)。潮間帶佔全球海洋面積很少,但包含的生物種類卻很多,這是因為陽光與養分充足,讓各類生物能繁盛生長。所以潮間帶不但是海岸生態系統中最重要的地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也非常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