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多語文教育是世界潮流趨勢 語言學習宜由近而遠 由親而疏 2006.10.21
發稿單位:國教司 單位連絡人:吳林輝
教育部21日表示,對「教改總體檢論壇」將國中小語文教育列入議題,感到非常欣慰,並給予肯定,因為語言是學習及建構知識的根柢,培養學生良好應用語文的能力,才能為終生學習奠定良好基礎。教育部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語言教育,除列入施政主軸,要求每學期至少完成4-6篇作文,挑選300所文化不利地區國小推動閱讀活動,鼓勵學生1年內至少閱讀50本以上優良讀物以外;同時還將作文納入國中基測、高中職多元入學參採寫作測驗成績,並加強推動提昇國中小學生國語文能力計畫…等。至於論壇所反映國語文、鄉土語言、英語文教學時數互相排擠、國語文教學節數不足、鄉土語言師資不足、英語雙峰現象等議題,教育部早已有清楚定位,並採行有效推動策略,未來會繼續努力推動。
一、反映意見之回應
(一)國語文、鄉土語言、英語教學之定位
教育部表示,具備一種語文能力就能進入一個世界,藉由語文將可幫助孩子開啟一扇窗,使其悠遊於世界古今,了解歷史文化,吸收人類文明的成果。在世界各國越來越重視多元文化包容,以及全球化經濟市場競爭情況下,多語言教育已成為先進國家必然的潮流趨勢,不僅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涉及不同種族所組成的國家,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移民國家,甚至1997年回歸大陸的香港等,在語文教育政策上,均採取多語文政策,以兼顧族群和諧、融合、文化起源認同,以及與世界接軌的需求。因此,我們不僅應強調本國語文,也要重視多種外語能力,以期吸收世界先進各種文明的優點。
我國對包含國語文、鄉土語言、外語文(以英語文為主)等語文教育之政策,早已有清楚的定位。就學習時間言,語文學習宜由近而遠,由親而疏,依此原則,學前階段,宜浸淫於鄉土語言或母語中,藉由最親近熟悉的語言,養成對語言使用的習慣;進入國小低年級時,除繼續鄉土語言的學習外,應開始加入國語文,以利各種學習領域的學習;至國小中年級後,再開始英語的學習,比起許多非英語系國家既不會太遲,也不會與本國語文學習相互干擾增加負擔。
根據國中小課程綱要的規劃,英語教學系從國小中年級開始實施,目前若會出現排擠現象,大多是由於部分縣市提早從國小低年級實施,才造成國語教學節數受到壓縮,其適當性確實值得適時檢討,教育部也呼籲這些縣市,應慎重思考此一問題,儘早符應教育部的政策。
(二)國語文教學節數之適度調整
針對反映國語文教學節數不足乙節,教育部澄清表示,國中小九年一貫課程之規劃,受到實施週休二日影響,整體授課節數每週少了星期六4節課,加上課程改革強調鬆綁及學校本位課程,又規劃10-20%彈性學習節數,因此各領域都受影響,並非單單國語文。另方面,教育部因應各界之反映,94年8月已及時修正課程綱要放寬彈性,一方面刪除選修節數需受限各領域學習節數上限之規定,讓學校得以視需求利用彈性學習節數來開設加深加廣課程抑或是補救教學,另方面也放寬國小一、二年級語文領域學習節數,可以併同生活課程學習節數彈性實施之;因此,各校如要增加語文或數學學習領域的總節數,可透過這些課程來進行安排,以符應學校本位之精神及實際學習之需求。
教育部舉例說明,國小一年級領域學習節數每週為20節,語文學習領域佔領域學習節數的20%至30%,則原語文學習節數最多為6節。然從94學年度開始,學校如果認為有增加節數的必要,可另於2-4節的彈性學習節數中,酌予安排語文學習節數,如果學校將彈性學習節數全數安排為語文補救教學時數,則語文學習領域的總節數最多可達10節,應不致有教學節數不足的問題。
(三)鄉土語言教材、師資的加強
教育部表示,鄉土語言的推展,在教材、師資方面確實有努力的空間,在教材方面,過去受限於拼音系統、常用字未統一,鄉土語言教科書未納入國立編譯館審查,因此品質可能參差不齊,但目前已有重大突破,教育部已整合並公布閩南語臺灣羅馬拼音系統,近期將修正國中小教科書審定辦法,將教科書納入審定,未來教科書品質將大幅提昇,在完成修法以前,國立編譯館也已經邀集教科書出版業者著手推動「初階審查」。在原住民族語教材方面,也已經完成40種族語9階教材編印,逐年發送各校使用。
至於在師資方面,教育部近年在各大專院校大幅增設臺灣語文相關系所,大量培育臺灣語文專業人才,並於各師培大學開辦現職教師進修專班,提供教師進修管道,此外,教育部也大手筆補助縣市辦理現職教師初階36小時、進階36小時進階研習,目前全國已有4萬餘名教師取得初階資格、1萬餘名取得進階資格,未來更規劃鼓勵教師參加鄉土語言認證,期望老師鄉土語言教學的專業能力能更上層樓。教育部說明,在原住民語的師資培育上,由於族與類別繁多,學校在師資遴聘上困難度頗高,未來將鼓勵各國中小原住民籍教師投入族語教學,並鼓勵參加行政原民會加強認證,擴展師資來源,同時也鼓勵各校妥善運用社區資源,讓社區耆老有更多參與協助族語教學的工作。
(四)英語教學雙峰現象之因應
在全球化浪潮及家長要求下,部份縣市提前至國小低年級開始實施,致生各縣市不同調之紛亂現象,教育部經審慎評估已調整國小英語教學從94學年度起向下延伸至國小三年級。為了在英語與國語、鄉土語言等課程之間,作妥適的課程安排與資源分配,避免過度重視英語教學,產生排擠效應,對於自低年級開始實施英語教學的縣市,教育部持續溝通觀念及加強輔導,希望能回歸三年級以上實施,95學年度提早自低年級實施的縣市已減少為5個,這些縣市也都有提報課程實驗計畫經教育部備查。
教育部表示, 為了縮小學生英語能力表現的落差,已於95年度積極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措施,對於原住民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外籍配偶子女、低收入戶學生以及中低收入家庭學生、免納所得稅之農工漁民子弟等,於課餘時間進行英語的課業輔導。尤其針對國中基測成績PR值低於10人數達到該校應考學生數25%以上國中,教育部特別補助1位代理代課教師費及提昇學生學習成就方案。95年度參與學校共1,333校,所需教學人員共11,822人,其中包含大專學生課輔教師需求1,709人;受扶助之國中小弱勢學生共62,387人,影響層面相當廣泛,讓經濟弱勢家庭子女得以獲得更多學習機會,縮短英語學習成就落差。
教育部也配合行政院「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推動平衡城鄉英語教育資源計畫,針對社經文化不利學生,辦理適合有效的英語學習活動,以趣味、活潑方式,增進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另方面,為加強照顧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含分校、離島地區國民小學,還補助原住民地區國民小學、離島國民小學(均含分校、分班),每名學生單價以600元計,其購置之課本及書籍,除作為學校整體資源外,更應同意租借學生課餘利用,此外。教育部也擬定了英語教師至偏遠地區學校服務之鼓勵措施,所做的一切努力,無非都是在縮短彌補城鄉差距、縮小學生學習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