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澎湖的海洋生物 |
|
|
|
雙斑鸚鯛765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短鸚鯛亞科,眼後有一黑色斑,體側中央近後方有三個暗色斑。尾鰭菱形,上葉會延長,在尾柄處有三個大鱗片。體色為綠色,頭部有紅色放射狀條紋,體側包括鰭膜佈滿紅色細紋,所以有時體色會偏粉紅色。出現的地方多半是碎石區或是充滿海藻的地方,在岩礁外緣水流較靜的地方,分布很廣通常出現在深於十五公尺水域,為肉食性,以底棲動物為食。
|
|
北方棘蝶魚891 次觀看屬棘蝶魚科,俗稱金蝴蝶、金蝶,本屬魚之特徵為鱗片甚小,奇鰭鰭條不延長。本種魚幼魚全身暗褐色,尾鰭及腹鰭黃色,眼後方有一黃色橫帶,會隨成長而消失;成魚以黃褐色為底,上有條豔藍色橫紋,大都單獨出現,以海綿、藻類和附著生物為食。與二棘蝶魚同,除毒棘外亦可能有熱帶海魚毒。本身不具食用價值,所以大可不必冒險去吃它。
|
|
角蝶魚1065 次觀看屬粗皮鯛科,俗稱神仙魚,角蝶魚有時被獨立為角蝶魚科,因為很多形質和粗皮鯛相近故有時被併入同一科,但角蝶尾柄沒有盾狀板或尾棘,且胸部有堅硬的胸甲。其體呈菱形,體色呈黃白相間上有兩黑色寬橫帶,一背鰭會延長為絲狀。幼魚有很長的漂流期,定棲後常單獨、成對或偶聚成群在礁區四周活動,主要以底棲動物和藻類為食,因其所攝取食物可能含有藍綠藻等所產生的藻毒,所以非必要應避免食用角蝶魚,以免產生中毒。
|
|
黑點蝶魚821 次觀看屬蝶魚科,體色為淡黃色,背部為黑色,體側有斜向後上方之暗色紋,胸部鱗片有黑白圓點,眼帶在枕部相連,背鰭金黃色,臀鰭淺黃色,尾鰭前部黃色,後部灰黑色,中央具一黑紋。喜棲息在珊瑚生長茂盛的水域。雜食性,吃魚卵、珊瑚蟲、海綿、藻類和底棲小動物。
|
|
金色蝶魚954 次觀看屬蝶魚科,稱黑蝶,體長達二十公分,體黃色,體側有許多近於平行的褐色縱帶。在眼部有一黑色眼帶,其後並緊貼著一條白橫帶,此乃其明顯特徵。幼魚在背鰭有一黑色眼斑會隨成長而消失。由於其耐寒力特強,可忍受至十度c的低溫,所以冬季當寒流來襲時依然可以看到其芳蹤。以底棲小動物為主要食物。
|
|
黃鰭皮剝魨739 次觀看屬鱗魨科,在眼前有一深溝,第二背鰭和臀鰭高舉,尾鰭截平,體呈黑棕色幾近黑色,尾鰭基部為白色,第二背鰭和臀鰭為白色鑲黑邊,魨類有最堅硬的牙齒和強壯的下顎,和鯊魚的一口利牙不同,魨類靠鋒利的門牙咬斷硬物,不論是海膽的尖刺、漁夫的釣線或螃蟹的硬殼,在牠口中都應聲而斷,別的魚兒沒法吃到的食物,魨類都可以享用,像海膽、貝類、藤壼和螃蟹都上了牠的菜單。
|
|
中國單棘魨778 次觀看屬皮剝魨科,在體側各鱗中必有一強棘,尾柄中軸部份上下有自基底向頭前方生長的四~六枚棘,腹部皮瓣特別發達,體黃褐色上有暗色小點集合為塊狀,尾鰭上緣軟條延長為絲狀,棲息於珊瑚礁或岩礁。以底棲動物、藻類、小魚為食。
|
|
大棘皮剝魨656 次觀看屬鱗魨科,頰部具五條淺溝,不明顯,溝內亦無色素,胸鰭後每一驎片中央皆具一水平隆脊,體色深棕灰色且帶藍,頰部深藍色,背鰭與臀鰭軟條邊緣黃色,尾鰭上下緣鰭條末端黃色,棲息於淺海珊瑚礁海域,以底棲動物、藻類、小魚為食。
|
|
金鰭皮剝魨692 次觀看屬鱗魨科,體棕色,喉與腹部淺藍色,頰部有一白線,第一背鰭棕色,第二背鰭、臀鰭與胸鰭淡紅而透明,尾鰭深棕色,後緣有一寬白帶。幼魚體色分為上下兩半,上為黃褐色,下為白色,棲息在較淺的海域,有時開放沙地上有零星的珊瑚叢常可發現其蹤影。喜獨居,具領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
|
霓虹雀鯛688 次觀看屬雀鯛科,生活時背為豔藍色,腹部黃色,但死後體色暗褐,但下巴、胸部及腹部還是黃色,但體色會變為暗淡,時常群聚於礁岩區及珊瑚枝旁覓食,其個體很小,頭尾體長很少達到十公分以上。牠在受驚時,體色會變成藍黑,暗淡,故又稱為變色雀鯛。以底棲藻類為食。
|
|
哈氏葉鯛655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錦魚屬,體長柱形,側扁、口小、吻鈍長,尾鰭雌魚截平,雄魚新月形凹入。頭部於眼之四週具五條軸射狀粉紅色寬帶,體背具六條向後下方斜走並向後漸短之黑褐色橫帶。分佈在較淺的潮池、岩礁或珊瑚礁地區,出現的地方通常都混雜著珊瑚礁、碎石和沙。幼魚在珊瑚頭上活動,一遇危險就鑽進枝條間。成魚到處游走,沒有特殊的領域範圍,以底棲性或浮游性的甲殼類和小魚為食,有時也吃有孔蟲。
|
|
敏魚781 次觀看屬鮨科,俗稱老鼠斑、尖嘴格、觀音格,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小嘴尖、頭頂明顯凹入,背鰭高大,尾鰭圓形,體淺竭色,全身含鰭有黑色大小不一圓斑散布,隨成長此圓斑對身體之比例變小,但數目會增加。生活在岩礁區,幼魚因體色形狀奇特可愛,常見飼養於水族缸中。成魚是目前海鮮中之高貴魚類,供不應求,資源量已日漸減少。
|
|
80 張圖片,共 7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