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澎湖的海洋生物 |
|
|
|
六線黑鱸846 次觀看黑鱸科,俗稱黑鱸,本種魚體黑褐色,有七條黃縱帶。幼魚是三條白縱帶,在第一背鰭前方有一紅點,隨成長紅點消失,縱帶增加,喜歡獨居礁底孔穴內,晝伏夜出,從潮池到一百公尺深海均有,其皮膚黏液細胞會分泌一種脂肪酸的皮膚毒,叫黑鱸素,對於魚類和哺乳類的紅血球具有溶血作用,應避免食用皮層組織,亦可以浸漬鹽水除去黏液。
|
|
金梭鸚鯛672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管唇魚屬,體延長成圓柱形,稍側扁、吻長、頭尖、口極寬、上下頜具一列齒、上下頜前方各具一對犬齒,雄魚體一致黑褐色,胸鰭後方有一黑斑,喉峽部及腹部色較淡,背鰭及臀鰭色淡具網紋,尾鰭黑褐色,雌魚色淡,從上頜經眼下緣、胸鰭基上緣至尾鰭基中央具一列黑色小點,黑點上方體色為淡褐色,黑點下方為白色,各鰭色淡。喜歡在有海藻的水域出現,藏身在背景中不容易發現,晚上休息時或遇到危險時會鑽進沙中,主要以底棲的甲殼類、貝類或海膽為食物。
|
|
黑帶赤尾冬635 次觀看屬紅姑魚科,體長可達三十公分左右,本種體呈青灰色,腹部呈白色,由眼後至尾柄上方有一褐色縱帶,帶之中間部最寬,眼間區有一黃色寬帶。一般而言,赤尾冬之魚類大多生活在珊瑚礁或岩礁沿岸,而本種則性喜棲息活動於沙泥底層之水域,以底棲之無脊椎動物為食,多半獨游。為食用魚,煮薑絲清湯或豆腐味噌湯,味道不錯。
|
|
雙帶石鱸1230 次觀看屬石鱸科石鱸亞科,俗稱條紋石鱸,本屬魚之特徵為體型大,體高尾窄,體肥厚為底棲高級食用魚類,其唇厚,眶前骨寬,鰓耙短少約十一~二十為其特徵。石鱸多半幼魚與成魚體色不同,隨成長變化,本種之幼魚為體側具三寬水平縱帶,隨年齡可能加到六條。石鱸幼魚多躲在礁緣下層邊緣具砂泥底之水層上,搖頭擺尾泳姿特殊,據稱此為模仿海蛞蝓之泳姿來避免掠食者的攻擊。成魚則多獨游,棲息於礁洞中,以甲殼或魚類為食,為雜食性。
|
|
月斑葉鯛993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鸚鯛亞科,俗稱綠花龍,本種魚體色無雌雄之別,不過幼魚、成魚間體色仍然有差異。本種魚體草綠色或更藍,而最易辨別的特徵在胸鰭為暗紅色鑲綠緣。在珊瑚礁或岩礁海域常可發現。葉鯛屬的游泳方式很特別,呈波浪前進,很少停下來休息,夜間睡覺不會鑽進沙中,而睡在岩礁或珊瑚礁的凹處,以有殼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體色包括雄魚或雌魚,但有雌魚會性轉變為體色較華麗的最終雄魚。群聚構成大都是由一尾有領域性的最終雄魚加上一群主要體色的魚。
|
|
臭都魚擬周圍環境改變體色771 次觀看
|
|
臭都魚855 次觀看屬臭都魚科,俗稱象魚、臭肚,臭都外形似柤皮鯛,但腹鰭內外側均有一硬棘,背鰭具十三枚異位之強棘,前方一臥伏之棘隱於皮下,尾柄兩側無盾板或鉤棘。其肩部一大形黑斑,體具不規則斑塊。以成群方式在礁岸覓食藻類,為磯釣常釣種類,其背鰭、腹鰭及臀鰭皆有毒棘,毒腺位於毒棘縱溝的表皮組織內。
|
|
三棘天狗鯛745 次觀看屬粗皮鯛科,俗稱打鐵婆,體灰黑色,尾柄有顏色較黑的盾板三~四對,幼魚鰭呈白色。其尾棘平時伏在皮鞘之中,但須小心其尾棘豎起的攻擊。在珊瑚礁和岩礁海域數量不少,幼魚多半分散在礁石上覓食,成魚則常集結,數量常成百上千,因此常成為漁民炸魚的對象,以藻類為食。
|
|
雙帶烏尾冬701 次觀看屬烏尾冬科,俗稱烏尾冬仔,背面紫藍,腹面呈淡紅色,因在體側具二條黃色縱帶,故名之。尾鰭深分叉且在上下葉末端有明顯黑斑。常在岩礁區或珊瑚礁區成群游動覓食,屬肉食性,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產卵期在春天,為食用魚,可用薄葉單棘魨的魚皮作假餌來釣此類魚,小魚用鹽醃後煎食,中、大型魚則多為紅燒。
|
|
突吻鸚鯛607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鸚鯛亞科,俗稱尖咀龍,成魚吻部向前延長呈管狀,幼魚黃綠色,體側有白色縱帶,並有黑緣隔開。隨著成長吻變長且縱帶消失,轉為腹部白色前半段淺褐色,漸次往後為黑褐色,此為雌魚相,再接著全身變為草綠色,此時已變性為雄魚相。珊瑚礁海域常見的種類,幼兒常三兩成群貼著珊瑚頭上層域水活動,一受驚嚇馬上躲入珊瑚頭,成魚則在礁區四處活動,延長吻有助於伸進珊瑚中取食小動物。
|
|
環眼准雀鯛725 次觀看屬准雀鯛科俗稱紅娘仔,體長可達十五公份,雄魚體深橄欖色,滿佈許多點線狀的暗色縱紋,頰部及吻部的縱紋成傾斜狀。尾柄之後或淡棕黃色,腹體方具一大的紅色斑點。雌魚的外表斑點分布和雄魚一樣,不同的是雌魚幾乎全身是鮮紅色,吻端則為棕綠色。鰭條上的斑點顏色較淡,常見其游出礁穴活動。其活動區大多限於礁緣下層之水域,以小魚或甲殼類為食,具有領域性行為。
|
|
三葉鸚鯛幼魚650 次觀看
|
|
80 張圖片,共 7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