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傳 |

通樑古榕形成的綠色隧道368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通樑古榕形成的樹海324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西台古堡(內垣營口)953 次觀看 中法之役失利後,清廷認識到臺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於戰事一結束,即宣布成立海軍衙門,授劉銘傳為第一位臺灣巡撫,並主持臺澎防衛大計。劉銘傳乃任命第一位澎湖鎮兵吳宏洛,於光緒13年興工建築西嶼砲台,歷二年竣工。砲台占地8.15公頃,四周以自然土丘圍成外垣,內垣以石疊成砲台設施,並在外垣護坡上種植瓊麻,兼防衛及防蔽的功能。內垣土堤是防守的護牆,亦是營舍外的外牆。整個砲台堡地採下凹式設計,高地作為海防砲台,低地則設隧道式營房、糧房、伙房及彈葯房。隧道寬3.9公尺,高3.3公尺,呈山字形配置。營房與營房之間有利用掩體的中央甬道和東西向甬道互通,或直往山口區,部分營房有直接通往上方砲台位的開口。砲座四周圍牆上有數個砲彈外形的凹口,砲座之間還建構突出的掩體,作為貯藏室用。
西台古堡所配的四尊砲具,是採用英式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有10吋砲二尊,6吋及12吋砲各一尊,12吋砲最大的射程約12公里,具備這種程度的射程,使西砲台足以有效的控制出入澎湖內海的船隻動向。由於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海拔53公尺的方山台地上,三面懸崖峭壁,前臨澎湖內海入口,處於居高臨下之優勢,形勢亦險峻,是澎湖四座砲台中,位居最前哨,也是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砲台,目前列為一級古蹟。
十二月 27, 2006
|
|

西台古堡全景362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西台古堡甬道可四通八達到各營區360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西嶼塔燈碑428 次觀看為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第五十七任通判蔣鏞所立,記載著燈塔的滄桑。十二月 27, 2006
|
|

西嶼燈塔447 次觀看 位於澎湖漁翁島西南端,即西嶼外垵西方的海岸,是昔日臺灣與廈門之間主要航線上的目標,此區海域波濤洶湧,風霾迷濛,夜間船隻每每不易辨識方位,因而有此燈塔的設立,目前列為二級古蹟。
西嶼燈塔為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由澎湖通判謝維祺奉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之命,募款興建,原為七級石塔,建在漁翁島外垵高地上。塔上每夜燃點燈火,奉祀塔前廟宇之天上聖母,作為臺廈間船舶航行之目標,這是沿海導航標誌的嚆矢,亦是臺省早期唯一有記載可據的燈塔,後因歷經風災,塔前廟宇傾圮,致該燈塔無人照顧。
道光八年重修廟宇,並在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各裝樓梯,上裝三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該塔院內尚保存「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現今這座燈塔是光緒元年由海關另建的新式燈塔,塔高38尺,距水面15丈8尺,塔身為圓形鐵造,清爽雅致,光度可達15海浬,以利過往船隻的航行。
十二月 27, 2006
|
|

霧炮387 次觀看海上濃霧時,發射霧炮警告船隻
十二月 27, 2006
|
|

孤拔紀念碑410 次觀看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瘴疫流行,孤拔病歿於澎湖。法軍部眾便將其衣冠及兩將官同葬於媽宮城拱辰門外(即今中正國小的西邊牆外),立碑紀念。民國四十二、三年,學校為擴張操場用地,循外交途徑,徵得法國政府的同意,而派人移建於現在的地點─中正國小操場的西南角牆外。十二月 27, 2006
|
|

通樑古榕─榕樹頭435 次觀看位於白沙鄉通樑村保安宮前的古榕,相傳是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1673年),福建商船經過澎湖時,船遇暴風,沈於吼門海道,而船上一株小榕苗漂流到岸邊,由村人林亨拾得而轉給林瑤琴種植於廟前,依此算來,則古榕樹齡已逾三百年了。澎湖多風,枝葉上長不容易,所以氣根下垂入土,順著風向,往南繁衍,而長成了二十八根支幹,綠葉蔥蘢,姿態奇異,覆蓋面積廣達六百六十餘平方公尺。十二月 27, 2006
|
|

進士第578 次觀看蔡廷蘭的後代由於外移他鄉,古厝無人居住,其建築架構猶在,然處處斷垣殘壁,在斑剝的石牆壁上,留下了經歷風霜的痕跡。
十二月 27, 2006
|
|

位於興仁里進士第公園內的蔡廷蘭銅像500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