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最新上傳
1-1-14.jpg
澎湖裸胸鯙924 次觀看脊椎動物門鯙科,俗稱薯鰻,體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體表無鱗、頭長、口大、牙齒銳利,身被厚皮有黏液,體色淡或灰白而有黑斑塊,斑塊通常小於間隔。裸胸鯙因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所以色彩頗為豐富,不同的體色是它們分類的主要依據。生活在海中時,白晝時僅露頭部在外,尾部卷縮,張口呼吸顯露出其銳利的牙齒。鯙科多半夜間出外捕食其它魚類,是珊瑚礁群中掠食者,有些種類牙齒尚且內彎,再加上其似蛇般強勁的扭曲力,一旦被咬著則難以擺脫。由於皮膚厚且分泌黏液,故常穿梭於岩縫及礁縫之中,不受傷害。十二月 26, 2006
1-1-15.jpg
白口裸胸鯙797 次觀看脊椎動物門鯙科,口內皮膚為白色,體底色深棕略帶紫,其上滿佈深褐邊的小黃白點,該圓點大小不會隨個體增長而明顯變大,但會增多。鰓孔為黑色,尾端為白色。本種棲息於低潮線以下珊瑚礁洞,較大型的則在水深十公尺以下才可發現,習性與澎湖裸胸鯙相近。十二月 26, 2006
1-4-08.jpg
文石 地點:東吉574 次觀看這是文石的原石。文石多採自多孔狀玄武岩的氣孔或裂隙中,但能做成飾物且具有花紋的,則多產於氣孔之內;發育於裂隙中的文石,多呈片狀,較少經濟價值。氣孔中形成的文石,部分在表面上具有葡萄狀的結晶,經處理拋光之後,可呈現同心圓的花紋或條紋。其他的大多為碳酸鹽礦物與氧化物所組成。
這是在較大氣孔中形成的文石,但暴露於海水中,外表已經又遭受侵蝕了。
十二月 26, 2006
2-8-54.jpg
祀茶       地點:澎湖天后宮747 次觀看澎湖的廟宇,每當有廟會活動及建醮或主神誕辰日,或有「交陪廟」主神前來作客時,依例都需熱誠款待,如以酒宴誌慶就叫做「祀酒」,如僅用香花、茶果供奉,就叫做「祀茶」。
  「祀酒」與「祀茶」都必須選派善男或信女擔任「茶房生」,來擔任服務的工作,而由「禮生」責整個宴會的過程。祀茶時先恭稟菩薩下殿奉茶,儀式完畢後,再稟請菩薩上殿就位,完成整個祀茶儀式。
十二月 26, 2006
2-8-53.jpg
補運       地點:馬公城隍廟750 次觀看澎湖民眾除信仰外來完教及無宗教信仰者外,大多會有「補運」的習俗,以求個人或家人的消災解厄,一般補運常在農曆初一、十五到村莊的廟宇辦理,但也有到馬公城隍廟補運的。
  補運時通常以「紅圓」或甜糯米飯上放未剝殼熟雞蛋若干個,雞蛋並以紅色食用色素塗紅,與「補命錢」來補一年的行運,祈望能有一個好運途。
  補運時,通常也會在天剛亮時進行,雞蛋則依家中人口多寡而定,亦有以龍眼、荔枝替代者,目的在祈求神明保祐閤家大小平安無事,吉祥如意。
十二月 26, 2006
2-8-52.jpg
入火       地點:中屯永安宮779 次觀看所謂「入火」就是神祇進駐新廟的一種儀式,這一儀式是由許多的儀式所串聯成,其中較為重要的儀式:請神、祭外煞、請水、請火、發五營火、巡營、開火、翻火、入火開宮門、入宮安座等。
  這是神轎從五營火堆上通過的情形。
十二月 26, 2006
2-8-51.jpg
開火       地點:中屯永安宮705 次觀看「開火」之前法師需先在壇前大刀,貼上符令後交由開火小法,小法唸咒語後即行開火。開火先由北營開起「一開風調雨順」,次轉向南營「二開國泰民安」,再轉向西營「三開四時無災」,再轉向東營「四開八節有慶」,終轉向中營「五開合境平安」。開火儀式完成後,乩童才能進行「翻火」的儀式。十二月 26, 2006
2-8-50.jpg
五營火       地點:中屯永安宮923 次觀看新廟落成入火大典中,必先請壇發「五營火」,發火時,由小法五人各執發火符,先由南營發火,其他各營同時接著點發。
  當「五營火」熊熊燃燒之際,小法必須繞著五營火進行「巡營」的儀式,小法穿梭於火堆中操營,五營操營完畢,才能進行「開火」儀式。
十二月 26, 2006
2-7-06.jpg
石鼓 地點:馬公城隍廟482 次觀看在石鼓螺紋的下方,一般雕飾著牡丹、梅花、靈芝、仙草,鼓側雕飾雲松、仙鶴,角柱採用竹節,分別象徵富貴、吉祥、長壽與君子風範的代表。因此石鼓也成為廟口另一道的屏障與祈福系統。十二月 26, 2006
2-7-07.jpg
石鼓 地點:文澳城隍廟461 次觀看在鼓面上雕飾著仙鶴、雲松與梅花鹿,象徵著長壽與福祿。但欠缺了螺紋的圖飾,失去了「椒圖」的真正涵義。十二月 26, 2006
2-7-08.jpg
石獅 地點:馬公觀音亭506 次觀看 廟宇的中門門柱前,常有與石鼓功能相同的石獅,左邊是玩弄彩球或金錢的雄獅,右邊則是撫戲幼獅的雌獅。傳說獅子能避邪守護,因此在傳統建築上到處裝置著這種動物。
馬公觀音亭的這對獅子,並非以石頭打造,而是以石灰、糯米漿、黑糖水混合塑成,並分別由匠師林勇與陳海樂各塑一頭,原先安置於總鎮署門口,日據時拆總鎮署時,地方士紳將之移來觀音亭。
十二月 26, 2006
2-7-09.jpg
石獅 地點:竹灣446 次觀看澎湖廟宇及衙署門口的石獅,早期大都採用澎湖出產之玄武岩打造,由於產地的因素,部分地區的石獅顯得比較嬌小,又由於匠師技法的不同,有的石獅造形與表情,讓人深覺憨厚而可愛。十二月 26, 2006
600 張圖片,共 5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