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傳 |

天上聖母 地點:澎湖天后宮2337 次觀看天上聖母俗稱「媽祖」或「媽祖婆」,是台澎地區民間信仰最虔誠的神祇之一。在各地奉祀的媽祖中,有「湄州媽」和「溫靈媽」及「銀同媽」的分別;由於塑像著色的不同,又有「紅面媽祖」和「烏面媽祖」的區分,然而信徒皆尊稱為「天后」。
媽祖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生於宋代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 三月二十三日,因為生下整整一個月裡,不曾聽到她的哭聲,所以其父林愿為女取名叫「默娘」。
媽祖年少時天資聰明,喜歡誦經禮佛,十三歲時獲傳「玄微秘法」;十六歲時得仙人傳授銅符,於是潛心研究,學得一身法術,靈通變化,驅邪救厄,她常施展法力,救護鄉里的人,深為鄉里所愛戴;拯救遇難船隻,救護無數生靈,各地村民感恩載德,稱誦不已。
宋太宗雍熙四(西元987年 ),媽祖二十八歲時,那年九月九日登上湄峰,如履平地,眨眼之間,便鑽入雲端,遙閒仙樂驟起,笙歌嘹喨,仙童玉女簇擁她昇天了。媽祖昇天後,常在大風浪中出現「紅光」(俗稱媽祖火),救護及指引海上船隻於危難之中,因此被航海者供奉為「海上保護神」,湄州居民感念媽祖恩澤,特立廟宇祭祀,尊之為「通賢靈女」。
媽祖自白日昇天成道以後,威靈顯赫,上為國家保衛社稷,下為生民拯溺濟困,聖德昭彰,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皇帝均有褒封,其封號自「夫人」、「妃」、「天妃」、「聖妃」、「天后」至「天上聖母」等;也由於清聖祖在康熙廿三年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所以現在供奉天上聖母為主祀神的廟宇,以稱為「天后宮」的較多。
澎湖地區民間奉祀「天上聖母」為主神的廟宇,計有澎湖天后宮、馬公提標館、東衛天后宮、湖西天后宮、將軍天后宮,望安西安天后宮及沙港天后宮等。
十二月 27, 2006
|
|

觀音佛祖 地點:馬公觀音亭1624 次觀看觀音佛祖,其「觀音」二字是法號,「佛祖」是台澎民間對佛的尊稱。「觀音」法號原是「觀世音」三字,由於唐代避太宗李世民名諱而修改的。
觀音佛祖完成救苦救難十八大願,世人感佛慈悲無邊,上尊號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民間則有「觀音媽」、「南海觀世音」、「聖宗古佛」、「妙善夫人」、「送子觀音」、「千手千眼觀音」、「白衣大士」、「觀音大士」、「觀世音」、「觀自在」、「觀音菩薩」及「觀世音菩薩」等的稱呼。
台澎地區民間所信奉的觀音佛祖與佛教經典所說的,在本質上是不相同的。台澎民間所供奉的觀音,就是妙莊王第三公主妙善;也有人說觀音佛祖的前身是男的,因為觀音佛祖就是慈航尊者轉世,這位慈航尊者在大羅天宮逍遙自在,一天坐在八寶金蓮上展開慧眼,遙望東土眾生耽溺酒色,爭逐名利,生活於罪惡中不能自拔。於是大發慈悲憫人之心,得瑤池金母、無極天尊的允許,投胎降生為興林國妙莊的第三公主。由於妙善公主酷愛誦經禮佛,到白雀寺出家為尼,觸怒了父王,於是被父王處死。死後妙善的靈魂周遊陰府,回陽後被太白金星指點到大香山苦心修練,終成正果,道成昇空出現千手千眼靈感觀世音奇妙寶相之奇跡。至於觀音佛祖是男身或為女身,應無需爭執的,因菩薩有三十二應身,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觀音佛祖尋聲救苦,看過顯聖的人,對象不盡相同,有的看的是男的,塑像就作成男像,有的看的是女的,塑像也就作成女像了。但台澎民間各地寺廟或家庭所供奉的觀音,不論是畫像或塑像都是女性的,此乃以觀音即是妙善公主的一種感覺。
觀音佛祖在台澎民間的心目中,是位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菩薩,因此香火獨盛。澎湖地區奉祀「觀音佛祖」為主神的寺廟計有十八座之多,有馬公觀音亭、馬公澄源堂、馬公太和堂、鎖港坤元寺、虎井大音宮、龍門觀音宮、葉靈法寺、池東西峰寺、青螺眾善寺、許家港元寺、潭邊愛蓮寺、吉貝觀音寺、赤馬西巖寺、外垵慈航寺、合界觀音寺、馬公坤儀堂、七美西湖玉蓮寺、尖山烏泥法興寺等。
十二月 27, 2006
|
|

水仙尊王 地點:馬公水仙宮1933 次觀看水仙尊王俗稱「水仙王」,為航海者之守護神,素為沿海民眾、漁民、貿易商人所崇信。
一般水仙宮所供奉的水仙尊王神像有五尊,據省縣志乘所載,其中可肯定身分的有大禹、伍員、屈原三位,另有二尊神像各志書及文獻則以項羽、李白、魯班、奡、伯益、冥、王勃等輪遞,其中除魯班外,餘均與水及舟有關。
郁永河在「海上紀略」說:「水仙者,洋中之神」,而洋神即海神。台澎地區居民,以水仙為海王,帆船在海中遇到暴風時,如「划水仙」就可以脫離險境,平安登岸。所謂划水仙即是當船在驚濤駭浪中無法登岸,大伙兒敲鑼打鼓發出巨聲,每人手中拿一根筷子,虛空做划船模樣的一種儀式。事實上每條船的能夠化險為夷,也等於都是得到「水仙王」的鼓勵,因為精神上有了寄託,人人振奮,自然齊心合力的排除危難了。因此「划水仙」也就是求救於水仙的意思。所以從前的舟子和郊商,都信奉「水仙王」,而以「水仙王」當作航海守護神,在主要港口,建立廟宇,奉祀「水仙王」。
臺澎地區的水仙王廟,奉祀的都以「大禹王」為主神,有的單純一尊神像供奉之,也有並祀五尊神像的,其面貌和裝束各不相同,其他四尊神像中,若是屈原、伍員、李白、王勃的話,則四人皆因溺死於水中,或死後屍體拋落水中,都和水有關,因為奉為水神,配祀於水仙宮廟之內。
澎湖地區奉祀「水仙王」為主神的廟宇計有馬公水仙、裡水仙宮、潭邊水仙宮、大倉水仙宮等四座。
十二月 27, 2006
|
|

玄天上帝 地點:山水上帝廟1875 次觀看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真武大帝」、「開天大帝」、「開天仙帝」、「北極佑聖真君」、「真如大師」、「北極聖神君」、「元武神」,俗稱之為「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玄天上帝本係自然崇拜的星宿神,即北極星所擬人化的神祇,屬於天神,為道教崇拜的神祇,神格僅次於玉皇大帝,與三官大帝同為方位之神,據說其職責是把守北天門,多奉祀在北極殿,法力高強,能驅邪治病,稱號為「佑聖真武玄天上帝」。而儒教亦尊他為天神,即北方黑帝,並且也給與「皇天上帝北極神明」之尊稱。
然而玄天上帝究竟是怎樣的神明呢?
胡建偉在「澎湖紀略」一書中云:「北極真武元上帝,乃北方元武之神,元武屬水,水色黑,故帝衣服旗幟俱黑,即所謂元冥乘坎而司冬,稱冬帝曰黑帝是也,神為五行之一,五行之祀,載於月令,此天地之正氣也。」在圖誌上也說:「真武為淨樂王太子,修練於武當山,功成飛昇,奉上帝命鎮守北天門,披髮跣足、建皂纛旗。」在神異傳裡也說:「真君仗劍,追天關地軸之妖,冠履俱喪,伏而收之,故塑像猙獰,冠裳不整,座下伏龜、蛇各一,龜,天關也,地軸,蛇也。」
臺澎民間更有許多的傳說,今擇一、二分別敘述如下:
1、玄天上帝足踏龜蛇,右手執劍,左手印訣,龜蛇乃其胃腸所化成。在隋文帝開皇元年三月三日,從母親左脅下生出,當生之時,瑞氣飄揚,異香芬芳。但「上帝公」前身為屠夫,深感殺生太多,罪孽深重,內心愧疚,一旦了悟,決心修道,擬將屠刀拋入江河,又恐誤傷水族,加添罪孽,便舉刀切腹淨體,把腸肚棄於江河,以贖前愆,不料空中忽降萬道金光護體,一點真靈竟脫殼而昇化,逕飛武當山潛修,真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時,鄱陽湖之役落敗,隻身逃到武當山,發現一座荒廢的「上帝公廟」,他立刻挑開蜘蛛網,隱藏進去,祈「上帝公」保佑平安,禱告之後,蛛網又重復原狀,化除危險。明太祖得天下之後,報答神恩,重修此廟,並敕封上帝公為「玄天上帝」,御題「北極殿」匾額一方。
現今澎湖地區奉祀「玄天上帝」為主神的廟宇,計有馬公東甲北極殿、西衛震威殿、案山北極殿、鎖港北極殿、山水上帝廟、井垵上帝廟、沙港東社北極殿、鼎灣永安宮、葉北極殿、城北北極殿、青螺真武殿、紅羅北極殿、西溪北極殿、大池治安宮、竹灣上帝廟、鼎灣開帝殿等十六座。
十二月 27, 2006
|
|

關聖帝君 地點:馬公銅山館2628 次觀看關聖帝君,一般國人尊稱「關公」,其別稱特別多,信佛教者稱之「護法爺」、「伽藍神」、「蓋天古佛」。信道教的稱「天大帝」、「翊漢天神」、「武安尊王」、「崇富真君」、「三界伏魔大帝」和「恩主」,信儒教的稱「山西夫子」、「文衡聖帝」、「關聖帝君」。其他尚有俗稱諡號,如「關帝爺」、「關二爺」、「關壯繆」、「武聖人」、「武聖帝君」等,是人人敬奉的神祇之一,特別是商人信仰最虔誠。
關聖帝君姓關名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州常平村寶池里下馮村人氏。自幼和其祖父苦讀「易傳」和「春秋」,薰育了忠義之氣,容貌偉岸,威武逼人,令人肅然起敬,誠是雄姿英發。他係三國時代蜀國的武將,曾和劉備、張飛在桃園結義,誓願「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曹操攻打小沛,劉備受挫,公守下邳被俘,只得暫降曹操,其間雖受曹操禮遇,然而其志不改,忠義大節甚為後世所敬仰。
關公一生以「仁、義、禮、智、信」五德著稱,千里尋兄曰「仁」,華容放曹曰「義」,保嫂秉燭達旦曰「禮」,水淹七軍曰「智」,單刀赴會曰「信」。歷代皇帝都把他看做武人的典範,加以封贈。如宋徽宗初封「忠惠公」;元世祖封贈「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明清也封贈有加,至清光緒五年又加封,此時關帝之廟號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關帝自唐德宗貞元六年(西元785年)列入武廟從祀起,經清代尊為武聖。其間歷久不衰,且與孔聖文廟並稱。道教並奉為玉皇大帝的近侍,稱為「天大帝」掌管天界的行政機構「南天門」。
商人奉祀關聖帝君為保護神,不僅因商人合營企業,以義相結,又慕關公之義。加上傳說關帝生前精於理財之道,長於算數記帳,發明「原、收、出、存的記帳法」,被尊為會計專家,商業的守護神。
澎湖地區以「關聖帝君」為主神的廟宇,計有馬公銅山館、朝陽里武聖廟、光復里一新社、西文里聖真寶殿、烏崁靖海宮、湖東聖帝廟、葉聖帝廟、中屯永安宮、城前明新宮、港子保定宮、瓦硐武聖廟、瓦硐南天宮、吉貝聖帝廟、竹灣大義宮、合界后螺龍慶宮、池西關帝廟等十六座。
十二月 27, 2006
|
|

斗栱 地點:馬公城隍廟428 次觀看斗栱是屬於支承的構件,位於柱頭、額枋、屋頂之間,或是藻井表面。斗形木塊有四、六、八角形或成方形、碗形、花瓶形…等。栱是與斗交亙重疊而形如弓或如肘的構件,多鑿成拐子龍、螭虎頭、象、鳥頭等等。十二月 27, 2006
|
|

斗栱 地點:西文聖真寶殿382 次觀看這處斗栱是在出檐部位的柱頂,由鳳頭的栱疊上一個方形的斗,再由斗上疊著拐子龍的栱,然後由龍頭栱支承著屋檐的重量。傳統建築中的木構件,即是這樣充分的應用了力學的原理。十二月 27, 2006
|
|

彎枋 地點:馬公城隍廟490 次觀看位於兩木柱或斗栱間,呈圓弧板狀。因為構建所在位置而有正弧形和左右弧形之別。題材則有花鳥、獸類、水族等。
這裡所見頂部上下兩兩相疊的彩繪花鳥、書法,形狀呈圓弧形的就是彎枋。
十二月 27, 2006
|
|

插角 地點:竹灣大義宮507 次觀看插角又稱「雀替」或「托木」,位於楣隨或樑載與柱子交接處的下角,為對稱挑出的三角板狀圓雕或透雕作品。其作用在承托上方的構件,減少淨跨度,以加固構架及防範側向推移,並穩定直角,同時柔和交角處銳利方正的感覺。一般都以龍鳳、鰲魚、花草為主題,但也見有雕刻飛天等人物的。十二月 27, 2006
|
|

插角 地點:澎湖天后宮450 次觀看這裡在下端可以見到以花草為圖案的插角,左右兩個插角,圖案相互對稱,處在兩根柱子與通樑交角的下方,用以穩固柱子與通樑的結合度,使木製構件更加的牢靠。十二月 27, 2006
|
|

聖旨牌 地點:澎湖天后宮510 次觀看聖旨牌又稱為「玉旨牌」,是各廟宇門面上的廟名匾,提示著廟中供奉的主神。聖旨牌雕工一般都極精緻,除了正中的廟名文字外,周邊常見的是三條盤龍,一龍盤在上緣,頭在正中,另二龍首下尾上,左右夾持。一般採用紅底金字及金龍,色調對比極為搶眼。十二月 27, 2006
|
|

屏堵 地點:澎湖天后宮516 次觀看屏堵成長形片狀,有各種大小尺寸以配置在門扇等組合構件上,一般分為頂堵、身堵、腰堵、裙堵,雕刻題材以象徵各種意涵的靈獸、花鳥和人物典故為主。
這一屏堵在頂堵上雕刻著花鳥,身堵上雕著螭虎圍爐圖案,並點綴有南瓜、蝙蝠、牡丹、梅花等。
十二月 27, 2006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