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傳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白鶺鴒269 次觀看在澎湖屬於冬候鳥,身長約19公分,飛行時常發出「唧唧」聲,因為混種之 故,有許多的亞種,但都算是白鶺鴒,野外觀察時,不要誤認為不同種類之。
飛行常以波浪型前進之。
十二月 26, 2006
|
|

綠簑鷺289 次觀看身長為52公分,有黑色甚長的冠羽,在澎湖屬於少見的過境鳥,常矗立在水
邊的岩石上,盯著水下的獵物,伺機伸入水中覓食。菜園濕地曾有觀察記錄。
十二月 26, 2006
|
|

壺穴 地點:七美267 次觀看海浪攜帶著石礫在海蝕平台上進行打轉鑽蝕,起初是在平台上磨蝕成一淺穴,當帶有漩渦的海流一再推動這小凹穴的石礫時,會使小凹穴逐漸變深變大,於是就成了壺穴。這是在七美龍埕上成排的壺穴,是澎湖壺穴最多的地方。
十二月 26, 2006
|
|

壺穴 地點:大貓嶼249 次觀看這是澎湖發現到最大的壺穴,在大貓嶼的海蝕平台上。
十二月 26, 2006
|
|

海蝕溝 地點:大雞善251 次觀看這是大雞善的海蝕溝,其深邃湛藍分叉的小海溝,被小直徑的柱狀玄武岩包圍,顯現著一份寧靜與安祥。
十二月 26, 2006
|
|

文石欣賞 地點;東吉502 次觀看這是充滿了玄武岩晶洞的文石結晶,後來又被氧化鐵染成了棕紅色,再經過人為拋光後,呈現了光滑細緻的外表,成為擺設案几的高貴雅石。
此塊文石因碳酸鹽類擠滿了晶洞,致使無法生成葡萄狀晶癖,當然也看不到同心圓的紋路了。十二月 26, 2006
|
|

文石雕刻 地點:風櫃489 次觀看這是一件文石的巧雕。作者利用文石的天然造形、肌理、色調等,應用巧思設計構圖所雕刻而成。盤中的瓜果特徵,顏色搭配均極巧妙,竹盤的花紋也刻畫得精細無比。除了巧雕外 ,也可看出它是一件透雕,也是一件圓雕的作品。十二月 26, 2006
|
|

海蝕洞 地點:鳥嶼257 次觀看海崖底部在高潮線附近,如被海浪沖蝕成一個凹入的缺口,稱為海蝕凹壁。如果繼續向內淘刷,使空隙加大,狀如洞穴,即稱為海蝕洞。形成海蝕洞的岩石,大都是岩性較脆弱,或是岩石節理較發達的地方,岩石較易鬆脫崩落,且常在濱線的高度附近,沿著岩石脆弱的地帶深入侵蝕而造成的。
十二月 26, 2006
|
|

黃頭鷺309 次觀看在澎湖的鷺科中,算是較為特殊,因為此種為唯一的夏候鳥,最大特徵是夏羽
的黃色頭,嘴為黃色,因體型與小白鷺相近,以此為辨別方式,身長約為50公
分,常常跳上本地的黃牛背上啄食其身上的寄生蟲,故又稱為牛背鷺。
十二月 26, 2006
|
|

文石雕刻 地點:風櫃482 次觀看文石雕刻與其他雕刻作品不同處,在於它的石料較小,不適合以「氣勢」取勝,因此精巧、秀氣、玲瓏細緻的文玩器物,是文石雕刻追求的目標。
這一精細的文山雕刻,不但是圓雕,也是透雕,更是一件巧雕,螞蟻的顏色,香蕉的外表色澤,真是惟妙惟肖。十二月 26, 2006
|
|

海蝕洞 地點:大貓嶼281 次觀看這是大貓嶼的一個海蝕洞。十二月 26, 2006
|
|

海蝕洞 地點:西吉274 次觀看這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海蝕洞,洞口不但寬、高又甚為深入,由於柱狀節理非常發達,洞內頂部的玄武岩失去支撐後向下崩落,形成一個透天的海蝕洞,居民俗稱它為灶籠,景觀相當壯麗。十二月 26, 2006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