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熱門圖片
1-2-06.jpg
柱狀節理玄武岩 地點:大池505 次觀看這是在大池西側海崖的柱狀節理玄武岩,其上半段傾斜,下半段垂直,非常奇特。
2-7-98.jpg
辟邪物 地點:鎖港503 次觀看 這是白虎鏡,也稱為「倒鏡」,多懸掛在門楣上或者屋角,以化解遠處屋角、牆角、屋脊、寺廟、官衙及旗杆等的煞氣。其構造是圓形鏡面的外緣朝外凸出,中間凹陷的凹面鏡,因此當物品照射在鏡面上時,其反射的形體係上下顛倒的,故有倒鏡之稱,但也有凸面鏡及平面鏡者。
在倒鏡的外圍又加了先天八卦及洛書,所謂洛書,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1-2-05.jpg
侵入岩 地點:東吉502 次觀看澎湖地區的侵入岩分佈不多,僅以小定點出現,屬於淺層的侵入岩,或即代表裂縫噴出的管道,它的年代自然要比被它貫穿的岩層來的年輕。東吉碼頭旁的隋圓形岩塊,即是穿出於黑色玄武岩的微輝長斑岩。
1-3-47.jpg
苦苣菜的繖房花序是黃色的,全部由舌狀花所構成,春夏開花502 次觀看
2-6-17.jpg
西嶼燈塔502 次觀看 位於澎湖漁翁島西南端,即西嶼外垵西方的海岸,是昔日臺灣與廈門之間主要航線上的目標,此區海域波濤洶湧,風霾迷濛,夜間船隻每每不易辨識方位,因而有此燈塔的設立,目前列為二級古蹟。
西嶼燈塔為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由澎湖通判謝維祺奉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之命,募款興建,原為七級石塔,建在漁翁島外垵高地上。塔上每夜燃點燈火,奉祀塔前廟宇之天上聖母,作為臺廈間船舶航行之目標,這是沿海導航標誌的嚆矢,亦是臺省早期唯一有記載可據的燈塔,後因歷經風災,塔前廟宇傾圮,致該燈塔無人照顧。
道光八年重修廟宇,並在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各裝樓梯,上裝三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該塔院內尚保存「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現今這座燈塔是光緒元年由海關另建的新式燈塔,塔高38尺,距水面15丈8尺,塔身為圓形鐵造,清爽雅致,光度可達15海浬,以利過往船隻的航行。
2-6-20.jpg
通樑古榕─榕樹頭500 次觀看位於白沙鄉通樑村保安宮前的古榕,相傳是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1673年),福建商船經過澎湖時,船遇暴風,沈於吼門海道,而船上一株小榕苗漂流到岸邊,由村人林亨拾得而轉給林瑤琴種植於廟前,依此算來,則古榕樹齡已逾三百年了。澎湖多風,枝葉上長不容易,所以氣根下垂入土,順著風向,往南繁衍,而長成了二十八根支幹,綠葉蔥蘢,姿態奇異,覆蓋面積廣達六百六十餘平方公尺。
2-6-53.jpg
七美雙心石滬500 次觀看雙心石滬建造至今,相傳有百餘年,該石滬是利用迴游性魚類,漲潮隨潮水而來,及不會轉直角的特性,退潮時魚兒自然受困其中,漁民再進行捕撈,可說是先民智慧的結晶。石滬中的精典之作。
1-2-08.jpg
灘岩 地點:小門497 次觀看灘岩又稱為海灘岩,是沈積岩的一種。其組成成份大部份是大小不等的珊瑚碎屑、貝殼碎片、玄武岩礫石及孔蟲化石……等,最後再由石灰質膠結而成,若膠結度良好者,非常的堅硬。
2-7-90.jpg
彩磚 地點:二崁陳家古厝497 次觀看 這也是二崁陳家古厝第一進秀面的彩磚組合,彩磚圖案也是幾何造形、花卉造形與鳳凰、牡丹的併組彩磚。
2-7-46.jpg
斗栱 地點:馬公城隍廟495 次觀看斗栱是屬於支承的構件,位於柱頭、額枋、屋頂之間,或是藻井表面。斗形木塊有四、六、八角形或成方形、碗形、花瓶形…等。栱是與斗交亙重疊而形如弓或如肘的構件,多鑿成拐子龍、螭虎頭、象、鳥頭等等。
2-7-63.jpg
員光 地點:澎湖天后宮495 次觀看 員光又叫圓光,位於步通簷廊短樑下。題材有人物、花鳥、走獸、飛禽、博古器物等,而封神演義、三國演義中的故事,也常見於員光題材中;一般採取透雕方式處理,所以也是表現木雕手藝的地方。
這裡員光是在片中最下面的部位。
2-6-16.jpg
西嶼塔燈碑494 次觀看為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第五十七任通判蔣鏞所立,記載著燈塔的滄桑。
600 張圖片,共 50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