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圖片 |

角蝶魚1070 次觀看屬粗皮鯛科,俗稱神仙魚,角蝶魚有時被獨立為角蝶魚科,因為很多形質和粗皮鯛相近故有時被併入同一科,但角蝶尾柄沒有盾狀板或尾棘,且胸部有堅硬的胸甲。其體呈菱形,體色呈黃白相間上有兩黑色寬橫帶,一背鰭會延長為絲狀。幼魚有很長的漂流期,定棲後常單獨、成對或偶聚成群在礁區四周活動,主要以底棲動物和藻類為食,因其所攝取食物可能含有藍綠藻等所產生的藻毒,所以非必要應避免食用角蝶魚,以免產生中毒。
|
|

虎井嶼1063 次觀看 相傳島上曾有一隻老虎躲在乾涸的井中,所以才名為「虎井」。島的輪廓像一隻煙斗,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1公里。兩端的大玄武岩塊,俗稱東山、西山,兩山之間寬約100公尺的地峽,由珊瑚碎屑和貝殼沙形成,村落建於其上。
虎井附近海域,傳說有一座荷蘭人所建的紅毛城,沈沒於海中三百多年,另有一說為隋朝所築。惟其真實性尚待查究,潛水公司曾多次派員前往探勘,發現石牆和六角形石柱,但未證實為沈城。另外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侵略東南亞各國時,總指揮所「南進指揮部」即設於虎井島的西山,在地下構築大規模的工事,分為十幾個辦公室,加上官兵營房,全部面積有200坪。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密碼「虎虎虎」,就是由南進指揮部虎井得來。
|
|

小法 地點:馬公南海海靈殿1032 次觀看 小法是廟宇法事的執事者,又稱為「法官」或「福官」,其產生方式有的由乩童點選,有的由老法師選拔,有的招募自願者,有的由鄉老選取,一般年齡約在國小階段較適宜。
一般小法需要學會咒語、指法、符籙,並應懂得請壇、開鞭、洗淨、放營、犒軍、召營等儀式。當學成出館時,並需通過操營格界、造橋過限的考等,才能成為真正的「小法」。
這小法在廟宇主神誕辰日的操營及格界儀式。
|
|

角星珊瑚及團塊狀珊瑚群體1022 次觀看
|
|

窗 地點: 二崁1022 次觀看窗在建築物中的用途,主要是透氣和採光,兼有著點綴與美化的效果。澎湖的傳統古厝或廟宇,在匠師與主人經營下,展露了多樣的面貌與丰采。材質上有木窗、石窗、綠釉窗、石窗、水泥模灌花窗等;造形上則有圓窗、矩形窗、八卦窗、書卷窗等等,其中又以雕飾或文字圖案來呈現吉祥的意涵,十分精彩可觀。這是矩形水泥模灌花窗,表現的主題是「鳳凰富貴萬代」。
|
|

中國鱟1011 次觀看節肢動物門劍尾科,身覆堅硬的甲殼,尾部有條尖銳的尾巴,動作十分笨拙,但在遭遇外敵襲擾時,會將頭胸二節體軀彎躬起,然後將那支銳刺般的長尾,朝向敵襲的方向,或許是這種防衛術,才使得鱟能從五億年前繁衍延續到至今。鱟以鰓呼,喜棲於沙質海底,春季繁殖,雄鱟常伏於雌鱟背上一起游泳,幼鱟須經八年才能成熟。以蠕蟲和軟體動物為食。一般成鱟無毒,而幼鱟有毒,應避免食幼鱟。
|
|

饅頭海星1002 次觀看棲於低潮線至三十公尺,但深水者體型較大,顏色亦多變,身體內有塊狀骨骼及大量海水,以珊瑚蟲及藻類為食,有時可在身體下方發現小蝦。
|
|

海星999 次觀看海星的身體通常具有五隻或更多呈輻射狀的腕足,構成其「星」形外觀,各腕足均能上下及左右的自由運動或腕足的下面長滿了細小管足,管足上有吸盤可用來爬行及獵取食物,一般海星都喜歡吃雙殼貝。海星的再生能力很強,當身體的某部份失去或損壞時,很容易重新長出,往往一隻腕足便可再生出一個完整的海星個體,其主要天敵為大法螺。
|
|

月斑葉鯛993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鸚鯛亞科,俗稱綠花龍,本種魚體色無雌雄之別,不過幼魚、成魚間體色仍然有差異。本種魚體草綠色或更藍,而最易辨別的特徵在胸鰭為暗紅色鑲綠緣。在珊瑚礁或岩礁海域常可發現。葉鯛屬的游泳方式很特別,呈波浪前進,很少停下來休息,夜間睡覺不會鑽進沙中,而睡在岩礁或珊瑚礁的凹處,以有殼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主要體色包括雄魚或雌魚,但有雌魚會性轉變為體色較華麗的最終雄魚。群聚構成大都是由一尾有領域性的最終雄魚加上一群主要體色的魚。
|
|

有管海葵985 次觀看屬腔腸動物門臘葵科俗稱千手海葵,體似海葵,體壁外層細胞分泌之黏液與泥沙混合而成一鞘。無其他骨骼,觸手細長,顏色多變化。但大部份為白色。觸手對外來刺激非常敏感,即使有魚碰觸,也會立刻縮入管中,雖能利用觸手捕捉食物,但多數依靠水流攝取食物殘片。
|
|

萊氏擬烏賊977 次觀看俗稱軟絲仔、魷魚,分類上屬鎖管科十腕目,故有觸腕二枚,手腕八枚,外觀和烏賊較相似,但烏賊之內殼厚且硬,本種內殼薄而軟如鎖管。外套膜兩側有軟鰭,由頂端包圍至尾端,此又與一般鎖管類有別。軟鰭頂端較窄,較近尾端愈寬闊,生活時體側有細小斑點不斷閃爍變化。死亡退鮮斑點漸消失。為鎖管科中的大型種,最大外套膜長五十公分,重可達三公斤左右,以魚類為主食,蝦類為輔。眼大型故畏光,白天棲於深水區,水深五十公尺以內,無月亮的晚上可游到水深僅公尺的淺岸。除以潛水捕捉之方式之外,漁大以小船沿岸而行,以二公尺長竿,二十公尺長線,尾端繫以餌木(一種假魚),不斷晃餌誘釣之。
|
|

蘭勃鮀魚973 次觀看屬於魚科,俗稱白毛,體呈卵圓形,側扁而高,口、吻、眼及頭均小,體呈欖灰色或黃灰色,體側沿各鱗列之交叉角有黑色線縱走,頭部亦有二條黑色帶縱走,棘背鰭與腹鰭及臀鰭等各鰭膜呈黑色。全長七十五公分,漁期每年十月至翌年三月間,通常棲息於岩礁間。平時以海底蟹、魚類為覓食對象,冬季時因潮間帶著生各種褐藻,專以長舌狀的「舌苔」為食,肉質較美味。夏季則肉中帶特殊的異味,日本人稱之謂「磯臭」,難入口。本種魚由於體大、力強而味美,故極得釣者之喜愛。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