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熱門圖片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小雞善嶼350 次觀看
|
|

風化作用 地點:花嶼349 次觀看堅硬的岩石暴露在地表或空氣中,時日長久,受到了物理風化與化學風化作用,起先表面會失去光澤或改變顏色,然後表面會發生鱗片或粒狀的脫落,經年累月後,岩石終會化為土壤或散沙,這種使岩石由硬變軟,由整塊而碎散的現象,就稱為風化作用。
|
|

風化現象 地點:大果葉349 次觀看玄武岩的柱狀節理與板狀裂理先受到風化,岩層則由上往下逐漸風化。在此可以看到最上面的土層、球狀岩塊及加深的柱狀節理和板狀裂理。
|
|

鯨魚洞前景觀349 次觀看
|
|

中社古厝349 次觀看原名花宅古聚落,於清康熙年間形成,迄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民國60年,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巡視花宅時,因其地理位置為望安島四村之中,加上全村住宅均為數百年的石建築,是十分難得的百年古厝,因此改名「中社」,是目前澎湖地區保留較完整的集體古厝民宅。
|
|

褶皺 地點:七美龍埕347 次觀看褶皺又稱為「褶曲」,七美龍埕是澎湖最大的一處褶皺地形。
|
|

黃鶺鴒347 次觀看外型像白鶺鴒,但背羽黃綠色,腹部鮮艷的黃色,身長約17公分,行態與行
為幾與白鶺鴒類似,為澎湖地區普遍之冬候鳥。
|
|

礫灘 地點:七美下巷346 次觀看礫灘為澎湖海灘的一種形態,是由玄武岩的礫石所組成。當柱狀玄武岩崩落後,受到海水動能的作用,逐漸磨蝕,擦蝕而成為卵石或崩裂為小石塊,這些大小不一的石礫堆積而成為礫石海灘。
|
|

大倉嶼的渡假小木屋346 次觀看供遊客過夜,享受漁村的純樸生活。
|
|

沙丘 地點:時裡345 次觀看風力搬運的細沙,在風速突然減弱,或受到障礙物阻擋的時候,堆積成為隆起的沙堆,就稱之為沙丘。澎湖的沙丘以時裡最為壯麗,當冬天東北季風強勁來襲時,自東側往西邊捲起的細沙,到了背風處突然失速堆積,而形成了讓遊客沈迷留戀的地景。
|
|

濱鷸345 次觀看為普遍的冬候鳥,嘴略長,略向下彎,冬羽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胸側灰褐
色,飛行時有白色翼帶,體長約19公分。喜歡成群出現在河口、沙洲、沼澤地
帶,以探針般的嘴深入泥土中覓食,數量以菜園濕地為大宗。
|
|

火口地形 地點:桶盤嶼344 次觀看當海水退潮時,在西南方的海蝕平台上,露出一似火山口的環狀構造,中央穹起的岩塊,有如一朵蓮花,當地人稱它為「蓮花台」,可能是熔岩噴出的一個小小的火山口的遺跡,直徑約25公尺,中央凸出的小丘直徑約5公尺,是野外教學與觀光的最佳場所,也是澎湖地區最袖珍的火口地形。
|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