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圖片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金色蝶魚954 次觀看屬蝶魚科,稱黑蝶,體長達二十公分,體黃色,體側有許多近於平行的褐色縱帶。在眼部有一黑色眼帶,其後並緊貼著一條白橫帶,此乃其明顯特徵。幼魚在背鰭有一黑色眼斑會隨成長而消失。由於其耐寒力特強,可忍受至十度c的低溫,所以冬季當寒流來襲時依然可以看到其芳蹤。以底棲小動物為主要食物。
|
|

邵氏寒鯛953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俗稱石,頭部及體側上部藍灰色,腹部硫黃色,上頜較短,向後不達眼前緣;上下緣各具四犬齒,眼眶前後有數條藍紋。本種魚棲息在沿岸相當深的暗礁區附近。主要是以甲殼類及卷螺為食,它的犬齒以輕易咬碎貝類的硬殼。寒鯛類在夜間都有睡覺的習慣,匿於岩蔭或躲入岩穴之中,所以夜釣不可能捕獲。
|
|

西台古堡(內垣營口)953 次觀看 中法之役失利後,清廷認識到臺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於戰事一結束,即宣布成立海軍衙門,授劉銘傳為第一位臺灣巡撫,並主持臺澎防衛大計。劉銘傳乃任命第一位澎湖鎮兵吳宏洛,於光緒13年興工建築西嶼砲台,歷二年竣工。砲台占地8.15公頃,四周以自然土丘圍成外垣,內垣以石疊成砲台設施,並在外垣護坡上種植瓊麻,兼防衛及防蔽的功能。內垣土堤是防守的護牆,亦是營舍外的外牆。整個砲台堡地採下凹式設計,高地作為海防砲台,低地則設隧道式營房、糧房、伙房及彈葯房。隧道寬3.9公尺,高3.3公尺,呈山字形配置。營房與營房之間有利用掩體的中央甬道和東西向甬道互通,或直往山口區,部分營房有直接通往上方砲台位的開口。砲座四周圍牆上有數個砲彈外形的凹口,砲座之間還建構突出的掩體,作為貯藏室用。
西台古堡所配的四尊砲具,是採用英式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有10吋砲二尊,6吋及12吋砲各一尊,12吋砲最大的射程約12公里,具備這種程度的射程,使西砲台足以有效的控制出入澎湖內海的船隻動向。由於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海拔53公尺的方山台地上,三面懸崖峭壁,前臨澎湖內海入口,處於居高臨下之優勢,形勢亦險峻,是澎湖四座砲台中,位居最前哨,也是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砲台,目前列為一級古蹟。
|
|

交趾陶 地點:澎湖天后宮949 次觀看 交趾陶也常稱做「交趾燒」,是一種多彩軟陶,其材料可塑性大而造形生動,又多在釉藥中添加鉛做為助熔劑,燒成的溫度甚低,因此色彩亮麗,光澤動人。但因表面含有鉛毒,故不宜把玩。
這是澎湖天后宮三川殿下脊前面的人物交趾陶,正脊上面的「龍馬負圖」則屬於泥塑剪黏。
77泥塑 地點:二崁陳家古厝
|
|

木氏蝶魚944 次觀看 蝶魚屬於鱸目下之鱸亞目,和蓋刺蝶魚為近親。蝶魚科體呈菱形或近於橢圓形,且非常側扁。蝶魚的體色也會隨成長而略有變化。有趣的是,大多數蝶魚小時,它們的背鰭或身體後方常有一偽裝用的眼點。它的作用是用來矇騙掠食者,使他們誤將尾部當作頭部而發動錯誤的攻擊。此外,大部份蝶魚在眼睛上還有一條黑色縱帶穿過,亦有將頭部偽裝以便欺敵之作用,只有少數種類的體型從小到大會發生改變。
蝶魚絕大多數都是日行性魚類,在白天覓食,夜間休息。魚覓食時有時是獨游,有時成對,有時群游。它們的食性範圍甚廣,從在水層中撿食浮游動物或在礁石表面啄食躲藏在礁縫中的小型無脊動物及藻類,到只吃活珊瑚上之水螅蟲等皆有,蝶魚平時居無定所,難以追蹤它們的生態行為,魚的生活史有經長期飄流的生活習性,故人工繁殖不易。
木氏蝶魚體色為黃色,具有棕色藍緣的眼帶、在體後方的側線上有一具藍緣的黑色大斑。另自鰓蓋後方有二條白色細斜帶往臀鰭延伸,一在胸鰭基部前,另一則在胸鰭基後。在礁湖及向海礁坡上珊瑚繁生的海域棲息,幼魚則常在較淺處的軸孔珊瑚叢中出現,成魚常成對出現。多以珊瑚蟲為食。
|
|

相公爺 地點:內垵相公宮944 次觀看相公爺即為「田都元帥」,又稱為「雷元帥」,相傳就是唐朝樂工雷海清,天寶年間,他為玄宗皇帝內廷的供奉,管領梨園弟子,在他死後,被尊為「音樂之神」。
據「廈門志」記載:「相公宮,祀唐忠列樂官雷海清,唐肅宗追封太常寺卿,宋高宗追封大元帥,嬰孩生瘡毐,祈禱屢效。」相傳雷海清死後,安祿山造反,玄宗逃奔四川,途中遇敵,雷海清顯靈保駕,見空中浮現「田都」二字,後人稱之「田都元帥」。臺澎地區的北管與管樂社均奉祀之,又是尊「音樂祖師」。
也有人說「田」字,實際上是雷字,只因上半的雨字被雲層遮蔽所造成。田都元帥的誕辰祭祀日期各地也不一樣,有的是在六月十一日祭拜,有的則在六月十六日祭祀。但一般家鄉的地方戲班裡都必定供奉他。
澎湖地區的「相公廟」僅有一座,位在西嶼鄉內垵村縣有公路旁,接近內垵村之北港,約有二百年之久的歷史。
|
|

五營神將 地點:重光里(火燒坪)943 次觀看 每個村落的五營神將,本是甲頭廟設置在聚落週邊五個方位的守天將與天兵。駐守東營的是九夷軍,駐守南營的是八蠻軍,駐守西營的是六戎軍,駐守北營的是五狄軍,駐守中營的是三秦軍,各營軍馬各有主帥一位,副帥二位統率鎮守。近年來,由於市區人口的不斷增加,居民需求繼續向外擴增,使得有些廟宇將五營集中並列安置,這樣五營的功能是否也會逐漸消退?
|
|

櫻花蝦940 次觀看是一種清潔蝦,其六條白色觸角,以及身體和螯腳有紅白相間的體色,十分明顯而易於辨認,一般常見到他們成對成群的棲息在珊瑚礁縫隙、洞穴或礁崖突出等清潔站裡,他們白天出來活動,但是當晚上魚睡覺時,也會出來幫魚兒清潔身上受傷的部位或其寄生蟲,他們是利用第二步足的指鉗挑取食物,至於大螯腳則是被用來誇耀和恐嚇的,成熟的雌雄個體,體型大小相似,而且成對棲住在相同的位置,可達數年之久。
|
|

文石雕刻 地點:將軍937 次觀看文石雕刻的工具,一般是以牙醫用的砂輪機行之。最近因有高速雕刻機、鑽石砂輪、鑽孔機及噴砂機等的開發,使雕刻的速度與效率提升不少。
這是「松鶴延年」的雕刻作品,作者將墨綠色的部份雕成一棵老松樹,把白色的部份意會成一隻白鶴,屬於一件巧雕的作品。
|
|

三十人公 地點:後寮南浦廟934 次觀看 三十人公雖然接近「大眾爺」、「萬姓公」,惟其事蹟卻是可歌可泣的。
據澎湖白沙鄉志謂,明代熹宗天啟二年(西元1622年)七月,荷軍在荷酋雷爾生率領下入侵媽宮(今馬公也),當時駐守澎湖的汎兵已經撤離,荷軍於風櫃尾登陸,居民為保衛鄉邦,計有三十六人組團抵禦,並駕舟擊敵,但因眾寡懸殊,全被荷軍所殺,並將頭顱拋擲海中。時值南風,首級分流後寮南方海岸,東處有六顆,西處則有三十顆,當地民眾就地將之掩埋,後來東處時聞鬼怪,經神明派乩童以劍劈開土墳一角,始告歛跡;村民以西處三十人首級土塚平安無事,遂建廟祀拜之,初稱「三十人公廟」,又稱為「北義山塚」,現在改為「南浦廟」。
有求必應也是三十人公的特質,因此有人祈求家宅平安、六畜興旺,也有人祈求「大家樂」的名牌,據傳還相當靈驗呢!
|
|

四線雞魚930 次觀看屬於條紋雞魚科,俗稱花身仔,體型橢圓,側扁,頰部、鰓蓋及頭頂之大部分均被鱗片。四線雞魚體側有三~四條暗色縱帶,第四條自胸鰭基底下方至尾基下方。體型不大,本種魚大約都在二十公分左右。漁期約在十月至翌年四月較多,以烏魚期之前後。本種魚屬沿海性底棲魚類,棲深度約二十五~二十七公尺,最深不過五十五公尺,尤其是潮流暢通的暗礁地帶,食物以裂腳、十腳類等甲殼類為主。尤其嗜食蟹類的第二階段變態生物,捕食時為各自分散索餌。雞魚類上釣後會以鰾發出「咕!咕!」聲而得名。
|
|

豹鱠929 次觀看屬鮨科,俗稱條,體暗褐色,密佈具黑邊之藍色小斑點。鮨魚種多,其棲息環境變化亦不同,有的為底棲性魚種,有的會遊走各方,有的具有領域性,有的多在水層中游動,有的偏好砂泥之岩礁環境。它們的體色大多鮮豔多變化且雌雄雙色,及雌變雄之性轉變現象。大部份屬於肉食性魚類,以甲殼類或魚類為食,底棲魚種大都具領域性,且具擬態行為,即體色和四周環境相似而使不小心的魚類被掠食。其小魚生活在水深較淺,而其成魚則會移往較深水域棲息。本科魚類大多肉味鮮美,具高經濟價值。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