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圖片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視察航道 地點:林投860 次觀看 「送王」是澎湖廟宇活動中最為隆重的儀式之一。當王爺送到海邊,領令之王爺神輿隨著乩童的指示,將整座神輿、神像、乩童抬到海裡,以便視察航道,並掃除航道的妖邪,以利王船的順利開航。
這是林投鳳凰殿送王時,領令王爺神轎視察航道的情景。
|
|

臭都魚856 次觀看屬臭都魚科,俗稱象魚、臭肚,臭都外形似柤皮鯛,但腹鰭內外側均有一硬棘,背鰭具十三枚異位之強棘,前方一臥伏之棘隱於皮下,尾柄兩側無盾板或鉤棘。其肩部一大形黑斑,體具不規則斑塊。以成群方式在礁岸覓食藻類,為磯釣常釣種類,其背鰭、腹鰭及臀鰭皆有毒棘,毒腺位於毒棘縱溝的表皮組織內。
|
|

黑指紋海兔855 次觀看屬軟體動物門海兔科,俗稱海兔,體柔軟,長相像兔子,頭有觸角兩對,全身有黃綠色蛇紋,尾部有黑斑,背部有盤狀透明的角質層,成熟體長在十~十三公分左右,主要以海藻為食,產卵期在三~七月,受刺激時分泌紫汁藉以擾亂視線。海兔有毒部位為皮膚分泌的毒性物質和體內的毒線。
|
|

船試航 地點:南甲海靈殿855 次觀看 「王船」的建造一般在廟埕設置之廠房內進行,王船造竣後,必須舉行出廠典禮並隆重的進行試航。試航的海面大都在內灣風浪較小的地方,除試舉船帆外,並試開各種機械及儀器等,以便發現缺失而加以改進。試航的次數則可達到無缺點為止。
有的王船試航則沒真正下水,只是隨著王爺的神轎繞境到海邊的儀式而已。
|
|

黑帶金鱗魚851 次觀看屬金鱗魚科金鱗魚亞科,俗稱鐵甲兵,全長可達二十七公分,魚體紅色,體側有十一條白色粗縱。胸鰭基底黃色,背鰭、臀鰭、鰭條及胸鰭及尾鰭略為黃色,且背鰭和臀鰭鰭條前方紅色,金鱗魚因鱗片大且櫛粗,有些被俗稱厚殼丁,背鰭及臀鰭的硬棘極粗硬,在釣獲時應小心,以免被刺傷。時常棲息於較淺的岩礁區,屬肉食性,以甲殼類、魚類等為食。
|
|

松島艦紀念碑851 次觀看 位於風櫃蛇頭山北方海岸,日據時代,日艦松島艦發生爆炸,導致日軍損兵折將,死亡的日籍官兵葬於此處,日軍並矗立松島紀念碑以為憑弔。
|
|

化吉(燒王船) 地點:烏崁850 次觀看 「王船」周圍堆集木柴及金紙,並將祭祀「王爺」所使用之旗幟、涼傘,以及神差所使用的物品,所穿的上衣,所戴的帽子,全部放置其上,以便一併焚燒。
灑上汽油及柴油後,待吉時一到立即引火燃燒,這種在海邊焚燒王船的方式,稱之為「遊天河」。
|
|

化吉(燒王船) 地點:林投849 次觀看 預定「化吉」時刻一到,王船著火,一開始火勢就甚大,王船燃燒的很快,不久就燒成火船,所有送行的善男信女一直跪拜於地上,恭送王爺的離境,其虔誠之情,表露無遺。
俟「王船」焚化完畢,也就是當王船中央主桅焚燒倒下後,「送王」隊伍依例偃旗息鼓,默默離開,也結束了燒王船的儀式。
|
|

六線黑鱸846 次觀看黑鱸科,俗稱黑鱸,本種魚體黑褐色,有七條黃縱帶。幼魚是三條白縱帶,在第一背鰭前方有一紅點,隨成長紅點消失,縱帶增加,喜歡獨居礁底孔穴內,晝伏夜出,從潮池到一百公尺深海均有,其皮膚黏液細胞會分泌一種脂肪酸的皮膚毒,叫黑鱸素,對於魚類和哺乳類的紅血球具有溶血作用,應避免食用皮層組織,亦可以浸漬鹽水除去黏液。
|
|

雜色鸚哥魚838 次觀看屬鸚哥魚科鸚哥亞科,俗名青衣,是鸚哥魚科中成員最多的一屬,其特徵為齒板平滑不狹窄,頭不尖銳,頰鱗小,眼眶骨十分突出。母魚的體色為黃褐色,鱗片外緣為橙色,尾鰭白色,外緣為藍綠色,轉變為雄魚時體色為藍綠色,鱗片邊緣為橙色,尾柄為黃色,前額會突起,棲在珊瑚礁或岩礁坡上,白天到處游動,因性機警故不易靠近,夜間則在岩洞中或是礁體基部睡覺,會分泌黏液狀的泡囊把自己包裹起來熟睡的鸚哥魚警戒能力幾乎沒有,因為目標顯著,往往成為潛水者的獵物。
|
|

進士第837 次觀看進士第是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於考中進士以後,回鄉祭祖時所造的故居,位於馬公市興仁里(舊稱雙頭掛)。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八月二十日,自幼聰穎,五歲開始讀書,八歲能作文,十三歲進學補學官弟子員。每試名列前茅,通判蔣鏞很器重他。生前曾受聘於臺灣縣引心書院(今台南市)、台南崇文書院、澎湖文石書院主講,四十四歲中進士後,歷任江西省峽江縣、豐城縣知縣、江西鄉試同考官及水利同知等職。
|
|

類似石敢當 地點:鳥嶼836 次觀看 這是座落在鳥嶼村的「七刀一劍四矢」的類似石敢當,也就是以刀、劍、矢(箭)為圖象的一種辟邪物。
圖象是模擬實物的符號,借用感官對實物的記憶經驗,達到意識上的認同,也就是認為「刀、劍、矢」是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在此可以嚇阻妖魔鬼怪的入侵,可以達到防禦的功能。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