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圖片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交趾陶 地點:澎湖天后宮860 次觀看 這是澎湖天后宮三川步口的虎堵,也是澎湖所見最大的交趾陶,小虎抬腳逗著老虎玩,老虎微露嘴巴,露出兩顆牙齒,所以稱為「露齒虎」。畫面構圖簡潔,老虎造形樸拙有趣,虎腳下的土坡以火山渣綴飾,極具鄉土氣息。
|
|

剪黏 地點:後寮威靈宮858 次觀看 剪黏又叫「剪花」,其製作過程是先以鐵線為骨架,再以灰泥塑雛形,然後剪裁各種顏色的陶瓷片黏貼在造形上,若是人物則臉部另以陶土捏塑燒好後才嵌上。
近年來,彩色玻璃也加入剪黏的行列,色彩於是更加豔麗。近期重建的廟宇,廟頂上是花團錦簇,亮麗非凡,可說都是剪黏的功勞。
|
|

過平安橋 地點:澎湖天后宮857 次觀看 「過平安橋」也是在澎湖地區在元宵節時,常見的一種民俗活動,大都由廟宇所主持。另外在廟宇主神誕辰時,也會辦理「造橋過限」的儀式,所以「過七星平安橋」,可說是澎湖的一項宗教活動。雖然其形制作法各地簡繁不一,但都是用來消災解厄,制煞除穢的。透過七星的防煞解厄,祈求「主命祿籍」的北斗星君庇護賜福,保祐平安如意。
|
|

青嘴龍占853 次觀看屬龍占科,俗稱青嘴仔,體長可達九十五公分,體呈淺灰綠色,腹部灰白色,本種魚的特徵乃在體側鱗片上均具有一晶亮的小藍點,眼下方至吻部亦有三條同色斜帶,常棲息於岩礁區,屬肉食性魚類,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及魚類為食。為肉質鮮美的食用魚,以鹽烤更佳。煮味噌湯或薑絲清湯亦味美。
|
|

建醮 地點:二崁二興宮851 次觀看 建醮又稱為「作醮」,澎湖大部分廟宇,於一年中,都有擇日作醮的活動,大多廟宇選在主神誕辰日,少數廟宇在年尾前辦理。廟宇作醮分為「公醮」及「私醮」兩種。「公醮」大多為祈求合境平安及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費用由村里眾民丁分攤;「私醮」則依個人謝願而申請,經費亦由個人負擔。作醮皆請道士來廟主持,除了例行的建醮外,「送王」時也必定要建醮。
|
|

白口裸胸鯙846 次觀看脊椎動物門鯙科,口內皮膚為白色,體底色深棕略帶紫,其上滿佈深褐邊的小黃白點,該圓點大小不會隨個體增長而明顯變大,但會增多。鰓孔為黑色,尾端為白色。本種棲息於低潮線以下珊瑚礁洞,較大型的則在水深十公尺以下才可發現,習性與澎湖裸胸鯙相近。
|
|

泥塑 地點:二崁陳家古厝846 次觀看 泥塑是以灰泥塑形後,在表面上塗漆、洗石子或以線畫修飾的建築裝飾作品。由於造價不高,作品尺寸也可隨需要而調整,因此在澎湖地區廣受歡迎,無論廟宇、傳統民宅或西式洋樓,都常見其蹤影。
這是二崁陳家古厝仿巴洛克式風格的泥塑,正中央安置了一個時鐘,在民國元年的當時是極為先進的。
|
|

六線雀鯛845 次觀看屬於雀鯛科,俗稱青玲。體短而側扁,卵圓形。頭小有圓形之輪廓,吻短而鈍,口小,體側有六條黑色橫帶,其中第一條在眼眶上,全長約二十公分,為沿岸岩石間小型魚類,行動活潑迅速,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時常成群集結游泳,夏季甲殼類為食物,冬春之季則以藻類為食。
|
|

請王 地點:赤馬843 次觀看 「請王」即是恭請王爺到廟宇來奉祀,以保佑合境平安。請王的儀式一般由「鄉老」率眾民丁,備香燭、祭品、神轎等擇定黃道吉日(大都由乩童指示),到海邊設香案恭請登陸,隨即迎至廟內奉祀神位,俟神像(俗稱金身)製作完後,舉行「開光點眼」,神像便有了神靈。
部分經濟條件較佳的村里,在請王之時,也會建造「王船」,並將之供奉於偏殿,以供信徒的參拜。這是王船出廠的情形。
|
|

風櫃文石 地點:風櫃842 次觀看這是風櫃文石的原石,顏色呈淺黃或淺黃綠色,帶有紅色或褐色的圖案,外表粗糙,多呈馬鈴薯狀,直徑約在5至30公分不等,其成分為黃細泥與碳酸鈣的結晶,切割後質地十分細緻,常用以製成印章或雕刻藝品的材料。
此一文石產於風櫃北方松島軍艦慰靈塔東側山坡裡,由將軍村民陳海發先生首先發現並挖取,民國五十年代開採最盛,現已近絕跡。
|
|

彩繪 地點:澎湖天后宮842 次觀看 在傳統建築的彩繪施作中,又多分為堵頭和堵內兩部分進行,堵頭師傅負責打底、著底色、設計並畫出堵頭圖案及邊框等,堵內部分則由繪筆師傅依相關位置的重要性和大小等條件,完成演義故事或人物、花鳥、山水、書法等作品。
這是澎湖天后宮三川殿內通樑的堵頭及堵內的彩繪。可惜因時日長久,色彩斑駁脫落非常嚴重。
|
|

孟加拉雀鯛841 次觀看屬雀鯛科,俗稱咬破布,體側有七條橫紋,幼魚在尾柄處有一黑斑,全長達十八公分,一般魚類都有二對鼻孔,但雀鯛卻只有一對,顯然是視覺發達,白晝活動的魚類,屬淺層魚類。一般以小甲殼類為食物,但在冬季及春初時,常因飢餓兼食海藻。有釣魚行家以它當活餌釣石斑魚、鱸魚,往往有意外之效果。
|
|
600 張圖片,共 50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