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最高評分
2-5-13.jpg
濱鷸252 次觀看為普遍的冬候鳥,嘴略長,略向下彎,冬羽背面灰褐色,腹面白色,胸側灰褐
色,飛行時有白色翼帶,體長約19公分。喜歡成群出現在河口、沙洲、沼澤地
帶,以探針般的嘴深入泥土中覓食,數量以菜園濕地為大宗。

(2 個評分)
2-5-14.jpg
翻石鷸240 次觀看背羽橙紅色,雖腳較為短小,但體色卻是本區可見到的鷸科鳥中最美麗者。
其特色是喜歡翻開小岩石,以啄食下方之生物,故稱之,身長約22公分,
為澎湖普遍之冬候鳥,以鹽水地之海濱為主要覓食與渡冬區。

(2 個評分)
2-5-15.jpg
赤足鷸227 次觀看最明顯的特徵為鮮紅的雙足,與橙紅色的嘴,身長約28公分,為本地之冬候
鳥,常常單獨或小群的出現在河口、沙洲等地覓食,菜園濕地為多。

(2 個評分)
1-4-26.jpg
望安文石 地點:望安619 次觀看望安出產文石的地點很多,如水垵附近的埔船垵與西洞尾,還有馬鞍山嶼,其出產的文石常呈葡萄狀或杏仁狀,色澤有墨綠色、灰綠色、深灰綠色,有金黃色條紋或同心圓花紋,偶有褐色斑紋或白色的眼珠,質地細緻,屬上等文石。
(2 個評分)
1-2-36.jpg
褶皺 地點:七美龍埕263 次觀看褶皺又稱為「褶曲」,七美龍埕是澎湖最大的一處褶皺地形。
(2 個評分)
1-4-19.jpg
文石眼 地點:將軍525 次觀看文石眼的構造和文石珠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只不過由於沈澱環境不同罷了。環境不同,沈澱物質的成份和數量也就不同,因此構成一圈圈同心圓的顏色和厚度亦不一樣,這便形成了美麗而特別的文石眼構造。

  這一文石眼作墨綠色及褐色的同心圓,眼的中心呈白色並圍著顯明的金黃色,屬於上等的文石。

(2 個評分)
1-2-33.jpg
柱狀節理玄武岩 地點:大果葉215 次觀看從這裡可以瞭解柱狀玄武岩節理的情景。
(2 個評分)
1-2-30.jpg
千枚岩 地點:花嶼219 次觀看這是在花嶼的千枚岩脈。
(2 個評分)
1-2-23.jpg
砂頁岩層 地點:外垵241 次觀看這是外垵「西嶼西台」下海崖的砂頁岩互層。
(2 個評分)
1-2-16.jpg
千枚岩脈 地點:花嶼265 次觀看分佈於花嶼東西兩側海岸附近及西北端的一角。這是含有粉砂質的一種沈積岩。由於容易剝離成片狀,散落於岩脈附近,所以不難辨識。
(2 個評分)
1-2-19.jpg
灘岩 地點:牛心山附近259 次觀看其組成成份大部份是珊瑚碎屑、貝殼碎片的海沙,再由石灰質膠結而成。由於沈積環境在水中,所以水平層理非常清楚。
(2 個評分)
1-1-61.jpg
鳳螺737 次觀看屬峨螺科,俗稱風螺,外殼小形,體層佔全長二分之一強,外被淡褐色之殼皮。各層均有較深褐色之火焰狀斑塊。鳳螺主要棲息於沿海水深五~三十公尺深之沙泥質海域,平常潛伏於海底中,腐食性或肉食性,嗅到食物的味道,即從海底爬出以水管內之舌齒刮取食物,嗜食魚肉。捕捉方法將特製吊籃,內置白帶魚或鯖魚肉,放置石塊,使吊籃沈於海底,每一吊籃間隔數公尺,綁在一條主繩上。一次作業可放吊籃上百個。
(2 個評分)
576 張圖片,共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