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評分 |

毛苦蔘:豆科 保育植物462 次觀看大家好,您知道我是誰嗎?我就是保育植物中的毛苦蔘,我的果實很特別,像念珠一樣。我的花是黃色的,全身都被灰白絨毛給蓋住了。在那裡可以找到我呢?通梁公園裡、菜園苗圃、竹灣社區的社區盆栽裡都可以看到我喔! (1 個評分)
|
|

砂頁岩層 地點:內垵西港252 次觀看此岩層常出現在兩層玄武岩層之間,其厚度自幾公分到數十公尺不等,且多呈薄層狀的層理,顏色常富有變化,層理大多以水平分佈,有些地區含有薄層的褐鐵礦層。 (1 個評分)
|
|

石英斑岩 地點:花嶼263 次觀看斑岩是淺成岩的一種,是花嶼島上最普遍的岩石,其斑晶以石英為主者,稱為石英斑岩,分佈於花嶼東南岸,因風化嚴重,顏色變成黃灰色或白灰色。 (1 個評分)
|
|

石獅 地點:竹灣446 次觀看澎湖廟宇及衙署門口的石獅,早期大都採用澎湖出產之玄武岩打造,由於產地的因素,部分地區的石獅顯得比較嬌小,又由於匠師技法的不同,有的石獅造形與表情,讓人深覺憨厚而可愛。 (10 個評分)
|
|

天上聖母 地點:澎湖天后宮2338 次觀看天上聖母俗稱「媽祖」或「媽祖婆」,是台澎地區民間信仰最虔誠的神祇之一。在各地奉祀的媽祖中,有「湄州媽」和「溫靈媽」及「銀同媽」的分別;由於塑像著色的不同,又有「紅面媽祖」和「烏面媽祖」的區分,然而信徒皆尊稱為「天后」。
媽祖姓林名默娘,福建省興化府莆田縣湄州嶼人,生於宋代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 三月二十三日,因為生下整整一個月裡,不曾聽到她的哭聲,所以其父林愿為女取名叫「默娘」。
媽祖年少時天資聰明,喜歡誦經禮佛,十三歲時獲傳「玄微秘法」;十六歲時得仙人傳授銅符,於是潛心研究,學得一身法術,靈通變化,驅邪救厄,她常施展法力,救護鄉里的人,深為鄉里所愛戴;拯救遇難船隻,救護無數生靈,各地村民感恩載德,稱誦不已。
宋太宗雍熙四(西元987年 ),媽祖二十八歲時,那年九月九日登上湄峰,如履平地,眨眼之間,便鑽入雲端,遙閒仙樂驟起,笙歌嘹喨,仙童玉女簇擁她昇天了。媽祖昇天後,常在大風浪中出現「紅光」(俗稱媽祖火),救護及指引海上船隻於危難之中,因此被航海者供奉為「海上保護神」,湄州居民感念媽祖恩澤,特立廟宇祭祀,尊之為「通賢靈女」。
媽祖自白日昇天成道以後,威靈顯赫,上為國家保衛社稷,下為生民拯溺濟困,聖德昭彰,宋、元、明、清各朝代的皇帝均有褒封,其封號自「夫人」、「妃」、「天妃」、「聖妃」、「天后」至「天上聖母」等;也由於清聖祖在康熙廿三年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所以現在供奉天上聖母為主祀神的廟宇,以稱為「天后宮」的較多。
澎湖地區民間奉祀「天上聖母」為主神的廟宇,計有澎湖天后宮、馬公提標館、東衛天后宮、湖西天后宮、將軍天后宮,望安西安天后宮及沙港天后宮等。
 (9 個評分)
|
|

水仙宮662 次觀看 水仙宮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供奉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等五位水仙。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按察使郁永河巡察臺灣,途遇暴風,靠「划水仙」(海難者蹲舷,雙手後划謂之)而安抵澎湖,便下令游擊薛奎建宮祀之。 (9 個評分)
|
|

萊氏擬烏賊977 次觀看俗稱軟絲仔、魷魚,分類上屬鎖管科十腕目,故有觸腕二枚,手腕八枚,外觀和烏賊較相似,但烏賊之內殼厚且硬,本種內殼薄而軟如鎖管。外套膜兩側有軟鰭,由頂端包圍至尾端,此又與一般鎖管類有別。軟鰭頂端較窄,較近尾端愈寬闊,生活時體側有細小斑點不斷閃爍變化。死亡退鮮斑點漸消失。為鎖管科中的大型種,最大外套膜長五十公分,重可達三公斤左右,以魚類為主食,蝦類為輔。眼大型故畏光,白天棲於深水區,水深五十公尺以內,無月亮的晚上可游到水深僅公尺的淺岸。除以潛水捕捉之方式之外,漁大以小船沿岸而行,以二公尺長竿,二十公尺長線,尾端繫以餌木(一種假魚),不斷晃餌誘釣之。 (8 個評分)
|
|

黑點蝶魚824 次觀看屬蝶魚科,體色為淡黃色,背部為黑色,體側有斜向後上方之暗色紋,胸部鱗片有黑白圓點,眼帶在枕部相連,背鰭金黃色,臀鰭淺黃色,尾鰭前部黃色,後部灰黑色,中央具一黑紋。喜棲息在珊瑚生長茂盛的水域。雜食性,吃魚卵、珊瑚蟲、海綿、藻類和底棲小動物。 (7 個評分)
|
|

六線雀鯛792 次觀看屬於雀鯛科,俗稱青玲。體短而側扁,卵圓形。頭小有圓形之輪廓,吻短而鈍,口小,體側有六條黑色橫帶,其中第一條在眼眶上,全長約二十公分,為沿岸岩石間小型魚類,行動活潑迅速,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時常成群集結游泳,夏季甲殼類為食物,冬春之季則以藻類為食。 (7 個評分)
|
|

柱珠 地點:澎湖天后宮550 次觀看澎湖天后宮是國家一級古蹟,廟中柱子很多,柱珠的形狀也極具變化,柱珠上的圖案線條也極簡潔,甚至有些柱珠完全留白,讓大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7 個評分)
|
|

板狀裂理玄武岩 地點:池西480 次觀看澎湖的柱狀玄武岩常可見到近乎水平的裂理(或與柱狀節理近於直角的方向),過去常稱做板狀節理,其實大部份都是板狀裂理。這是後來由於風化作用的影響而發育的裂痕。 (7 個評分)
|
|

四穴井822 次觀看又名四眼井,或四孔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街北端,俗稱「上街」。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以中央街為澎湖最古老的舊街來推斷,這口井的開鑿年代約在元代,「下街」聚落發展飽和之後,向「上街」發展。四穴井深約三公尺,直徑約二公尺。井口覆蓋石板,留有四個圓形的汲水口,構造十分奇特,因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四穴井逢旱年不乾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用的水井了。 (7 個評分)
|
|
576 張圖片,共 48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