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最高評分
2-7-80.jpg
剪黏 地點:後寮威靈宮807 次觀看 剪黏又叫「剪花」,其製作過程是先以鐵線為骨架,再以灰泥塑雛形,然後剪裁各種顏色的陶瓷片黏貼在造形上,若是人物則臉部另以陶土捏塑燒好後才嵌上。
近年來,彩色玻璃也加入剪黏的行列,色彩於是更加豔麗。近期重建的廟宇,廟頂上是花團錦簇,亮麗非凡,可說都是剪黏的功勞。

(12 個評分)
2-8-07.jpg
清水祖師       地點:文澳祖師廟2499 次觀看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閩南多稱為「烏面祖師」台澎民間通稱為「祖師公」。而清水祖師的分身,則有別稱「三代祖師」、「蓬萊大祖」、「顯應祖師」、「昭應祖師」、「輝應祖師」、「普庵祖師」,更有稱為「落鼻祖師」的。
  清水祖師俗姓陳,名應,或曰昭應,法名普足,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元1043年)正月初六日,誕生於福建省永春縣小姑鄉。幼出家於大雲院,隨後拜大靜山明松禪師參讀釋家經典,悟道後遷居麻章,施醫濟藥,建橋修路,求雨奇靈,鄉人德之,時祖師住蓬萊山石室,鄉人醵金構築精舍,名為「清水巖」,在此修行達十九年之久。在宋徽宗大觀三年(西元1109年)五月十三日,於說偈中端坐而逝,享年六十五歲。
  清水祖師何以又稱「烏面祖師」?相傳祖師居清水巖時,有畬鬼穴其中(畬為蠻族之稱,為古時散居浙閩內的一部分猺民),相約鬥法,鬼置祖師於穴中,大薰七日夜而不死,鬼服其神功,遂聽命於祖師,亦即所謂張、黃、蘇、李四大將軍,今之祖師神像,所以面黑如鐵,即為鬼火所薰之故。另一說為祖師之嫂生產,炊煮不便,祖師代為燒煮,柴盡則以雙足代柴,炊畢,從煙筒昇天化神,今之烏面,煙筒灰也。
  相傳祖師生前求雨得雨,濟醫救世,安溪饑荒,祖師將自石穴中流出的白米濟人,救活無數,圓寂之後,由大弟子楊道為傳人,有司以其靈跡顯著而上聞,敕賜「昭應人師」封號。
  祖師又稱「落鼻祖師」的傳說,相傳祖師的神像,在一次廟宇被山寇襲劫時,鼻子被削掉,後雖經和尚修復,但每逢天災地變,祖師鼻子便會自行掉落,暗示災禍的前兆,所以有落鼻祖師之稱。
  澎湖地區供奉「清水祖師」為主神的廟宇,計有西文祖師宮和鐵線清水宮二座。


(6 個評分)
1-1-21.jpg
南洋銀漢魚783 次觀看屬於銀漢魚科,俗稱定鱗,體延長呈柱形略側扁,背部寬厚,腹部稍狹。吻短鈍、眼大、上側位。暖性小型魚類,棲息於河口半淡鹹水域及沿岸內區。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為食用魚。
(6 個評分)
2-5-05.jpg
白眉燕鷗367 次觀看身長約36公分,因眼上方有一道白眉斑而名之,通常出現於島嶼岩 石之峭壁
上,每窩產卵僅一個,澎湖地區以貓嶼及北鐵鉆嶼為繁殖之大本營,亦為夏候
鳥。

(6 個評分)
1-1-08.jpg
鰻鯰1117 次觀看脊椎動物門鰻鯰科,俗稱沙毛,本種魚在第一背鰭和胸鰭各有一枚有毒腺之硬棘,其鰭有黑邊,體側有兩條黃色縱帶,屬夜行性底棲雜食性魚,晝間多成群密集棲於礁洞中不停的游動,若有落單,必是受傷之魚,遇危險則聚集成球狀,稱之為「鯰球」,成魚則多獨居。為澎湖地區毒魚排行榜第三名。
(11 個評分)
1-1-14.jpg
澎湖裸胸鯙924 次觀看脊椎動物門鯙科,俗稱薯鰻,體呈圓柱狀,尾部側扁,體表無鱗、頭長、口大、牙齒銳利,身被厚皮有黏液,體色淡或灰白而有黑斑塊,斑塊通常小於間隔。裸胸鯙因生活在珊瑚礁海域,所以色彩頗為豐富,不同的體色是它們分類的主要依據。生活在海中時,白晝時僅露頭部在外,尾部卷縮,張口呼吸顯露出其銳利的牙齒。鯙科多半夜間出外捕食其它魚類,是珊瑚礁群中掠食者,有些種類牙齒尚且內彎,再加上其似蛇般強勁的扭曲力,一旦被咬著則難以擺脫。由於皮膚厚且分泌黏液,故常穿梭於岩縫及礁縫之中,不受傷害。
(10 個評分)
1-3-08.jpg
澎湖金午時花:錦葵科 澎湖固有植物675 次觀看我是以澎湖命名的四種植物中的一種,名叫澎湖金午時花。我的全株被星狀毛,葉的兩面也都有毛,葉基是心型的。接近中午時我開著小黃花,小黃花有著細細的長柄。我喜歡趴地、喜歡長在日照充足的地方。
(5 個評分)
1-1-58.jpg
突吻鸚鯛608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鸚鯛亞科,俗稱尖咀龍,成魚吻部向前延長呈管狀,幼魚黃綠色,體側有白色縱帶,並有黑緣隔開。隨著成長吻變長且縱帶消失,轉為腹部白色前半段淺褐色,漸次往後為黑褐色,此為雌魚相,再接著全身變為草綠色,此時已變性為雄魚相。珊瑚礁海域常見的種類,幼兒常三兩成群貼著珊瑚頭上層域水活動,一受驚嚇馬上躲入珊瑚頭,成魚則在礁區四處活動,延長吻有助於伸進珊瑚中取食小動物。
(5 個評分)
1-2-05.jpg
侵入岩 地點:東吉422 次觀看澎湖地區的侵入岩分佈不多,僅以小定點出現,屬於淺層的侵入岩,或即代表裂縫噴出的管道,它的年代自然要比被它貫穿的岩層來的年輕。東吉碼頭旁的隋圓形岩塊,即是穿出於黑色玄武岩的微輝長斑岩。
(5 個評分)
2-6-05.jpg
順承門1326 次觀看清光緒十年,中法戰爭起,次年二月法軍占據澎湖,五、六月議和,法軍撤退,乃將廳、署移交至媽宮(馬公),於是有了媽宮城之議。
光緒十三年十二月,總兵吳宏洛親自督建城內工程,並調派士兵協助完工。至光緒十五年,城廓始告竣工,今馬公市中心即在此城之內。此城周圍789丈2尺5寸,牆垛570個,城高1丈8尺,城基入地深3尺5寸,厚2丈4尺。設東、南、西、北、小南、小西等六城門,東門曰「朝陽」,西門曰「順承」,南門曰「敘門」,北門曰「拱辰」。並築城樓二層,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並於外圍鑿護城河,統計工資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兩銀,由臺灣善後局支付。城廓落成後,廳署乃移入城內。
今城廓已坍塌,僅餘順承門及附近一片古城牆,雖是斷垣殘壁,已足供人憑弔往日的風光。

(8 個評分)
2-6-77.jpg
金嶼238 次觀看赤崁與險礁之間有座金嶼,相傳是澎湖名人張百萬在此拾得黑金磚而一夜致富。
(4 個評分)
1-3-67.jpg
白花牽牛:旋花科 攀緣植物373 次觀看我是白花牽牛,竹灣人叫我藤仔草,有的地方叫我網仔藤。夏天是我最活躍的季節,到處都可以看到我繞在銀合歡或檉柳枝頭,攀在牆上或伏生在地。我和姬牽牛有點像,但我的莖有絨毛,它沒有;我的花喉白色,它的紫色。
(4 個評分)
576 張圖片,共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