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最高評分
1-2-78.jpg
海蝕柱 地點:七美309 次觀看
海岬通常是波浪攻擊的焦點。因為經常受到激烈的侵蝕作用,外端的一部分岩體可能被切斷,而脫離陸地成為海中的石柱,稱之為海蝕柱或顯礁。這是七美的分叉仔。

(3 個評分)
2-5-26.jpg
綠簑鷺259 次觀看身長為52公分,有黑色甚長的冠羽,在澎湖屬於少見的過境鳥,常矗立在水
邊的岩石上,盯著水下的獵物,伺機伸入水中覓食。菜園濕地曾有觀察記錄。

(3 個評分)
1-2-76.jpg
海蝕柱 地點:小門219 次觀看如果海蝕拱門的頂部陷落,使石塊和海崖分離而孤立於海中者,稱之為海蝕柱。在小門鯨魚洞的東側有連續幾處海蝕柱,這是海蝕地形演變的最佳教學場所。
(3 個評分)
1-4-15.jpg
西嶼文石 地點:竹灣554 次觀看西嶼文石的主要產地在合界、池西、外垵三處,其他屬於零星分佈。文石的特徵雖然各地不是完全相同,但都是以黃色系為主體,顏色多為黃色、淺黃色、橘黃色、黃褐色;條紋則具有同心圓或不規則線紋;有的具纖維狀組織,有葡萄狀或杏仁狀的晶癖。
(3 個評分)
1-1-65.jpg
鐘螺804 次觀看屬鐘螺科,分布於世界各地,達數百種之多。早期的貝類學家把它比作老式陀螺,因而英文名為陀螺貝,外表色彩豐富,內面有珍珠光澤,許多種類具有臍孔,口蓋角質,有許多環渦紋。棲息於珊瑚礁海域,為食用貝類。
(3 個評分)
1-1-55.jpg
臭都魚856 次觀看屬臭都魚科,俗稱象魚、臭肚,臭都外形似柤皮鯛,但腹鰭內外側均有一硬棘,背鰭具十三枚異位之強棘,前方一臥伏之棘隱於皮下,尾柄兩側無盾板或鉤棘。其肩部一大形黑斑,體具不規則斑塊。以成群方式在礁岸覓食藻類,為磯釣常釣種類,其背鰭、腹鰭及臀鰭皆有毒棘,毒腺位於毒棘縱溝的表皮組織內。
(3 個評分)
1-1-46.jpg
霓虹雀鯛692 次觀看屬雀鯛科,生活時背為豔藍色,腹部黃色,但死後體色暗褐,但下巴、胸部及腹部還是黃色,但體色會變為暗淡,時常群聚於礁岩區及珊瑚枝旁覓食,其個體很小,頭尾體長很少達到十公分以上。牠在受驚時,體色會變成藍黑,暗淡,故又稱為變色雀鯛。以底棲藻類為食。
(3 個評分)
1-1-50.jpg
金梭鸚鯛678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管唇魚屬,體延長成圓柱形,稍側扁、吻長、頭尖、口極寬、上下頜具一列齒、上下頜前方各具一對犬齒,雄魚體一致黑褐色,胸鰭後方有一黑斑,喉峽部及腹部色較淡,背鰭及臀鰭色淡具網紋,尾鰭黑褐色,雌魚色淡,從上頜經眼下緣、胸鰭基上緣至尾鰭基中央具一列黑色小點,黑點上方體色為淡褐色,黑點下方為白色,各鰭色淡。喜歡在有海藻的水域出現,藏身在背景中不容易發現,晚上休息時或遇到危險時會鑽進沙中,主要以底棲的甲殼類、貝類或海膽為食物。
(3 個評分)
1-1-28.jpg
橫帶石鯛707 次觀看屬石鯛科,俗稱萬里散,體卵圓形,甚側扁,兩顎齒成鸚鵡喙嘴狀,軟背鰭及臀鰭高聳,後緣近似垂直,尾鰭略凹入,體灰褐色而帶淡藍色,具七條黑色橫帶,此帶隨成長而消失,吻黑色。
(3 個評分)
1-2-13.jpg
凝灰質安山岩 地點:花嶼307 次觀看表層顏色呈淺青綠色,主要成分為斜長石,也是構成花嶼的主要岩石之一。
(3 個評分)
2-8-51.jpg
開火       地點:中屯永安宮705 次觀看「開火」之前法師需先在壇前大刀,貼上符令後交由開火小法,小法唸咒語後即行開火。開火先由北營開起「一開風調雨順」,次轉向南營「二開國泰民安」,再轉向西營「三開四時無災」,再轉向東營「四開八節有慶」,終轉向中營「五開合境平安」。開火儀式完成後,乩童才能進行「翻火」的儀式。
(3 個評分)
1-2-08.jpg
灘岩 地點:小門427 次觀看灘岩又稱為海灘岩,是沈積岩的一種。其組成成份大部份是大小不等的珊瑚碎屑、貝殼碎片、玄武岩礫石及孔蟲化石……等,最後再由石灰質膠結而成,若膠結度良好者,非常的堅硬。
(3 個評分)
576 張圖片,共 4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