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評分 |

綠繡眼369 次觀看都市三俠之一,故常出現在都市中,身長11公分,甚小,最明顯的特徵是眼
睛周圍一圈醒目的白色斑紋,喜歡倒懸在樹上吸取花蜜為食,或食昆蟲,動作
敏捷嬌小可愛。
 (4 個評分)
|
|

斑頸鳩228 次觀看最明顯特徵為後頸下部至頸側為黑色,其上有白色斑點,故稱之。身長約30公
分,常會停棲在澎湖的電線桿上,碩大身軀很容易辨識。
 (4 個評分)
|
|

雙帶石鱸1236 次觀看屬石鱸科石鱸亞科,俗稱條紋石鱸,本屬魚之特徵為體型大,體高尾窄,體肥厚為底棲高級食用魚類,其唇厚,眶前骨寬,鰓耙短少約十一~二十為其特徵。石鱸多半幼魚與成魚體色不同,隨成長變化,本種之幼魚為體側具三寬水平縱帶,隨年齡可能加到六條。石鱸幼魚多躲在礁緣下層邊緣具砂泥底之水層上,搖頭擺尾泳姿特殊,據稱此為模仿海蛞蝓之泳姿來避免掠食者的攻擊。成魚則多獨游,棲息於礁洞中,以甲殼或魚類為食,為雜食性。 (4 個評分)
|
|

金鰭皮剝魨696 次觀看屬鱗魨科,體棕色,喉與腹部淺藍色,頰部有一白線,第一背鰭棕色,第二背鰭、臀鰭與胸鰭淡紅而透明,尾鰭深棕色,後緣有一寬白帶。幼魚體色分為上下兩半,上為黃褐色,下為白色,棲息在較淺的海域,有時開放沙地上有零星的珊瑚叢常可發現其蹤影。喜獨居,具領域性,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4 個評分)
|
|

雙斑鸚鯛766 次觀看屬隆頭魚科短鸚鯛亞科,眼後有一黑色斑,體側中央近後方有三個暗色斑。尾鰭菱形,上葉會延長,在尾柄處有三個大鱗片。體色為綠色,頭部有紅色放射狀條紋,體側包括鰭膜佈滿紅色細紋,所以有時體色會偏粉紅色。出現的地方多半是碎石區或是充滿海藻的地方,在岩礁外緣水流較靜的地方,分布很廣通常出現在深於十五公尺水域,為肉食性,以底棲動物為食。 (4 個評分)
|
|

雜色鸚哥魚838 次觀看屬鸚哥魚科鸚哥亞科,俗名青衣,是鸚哥魚科中成員最多的一屬,其特徵為齒板平滑不狹窄,頭不尖銳,頰鱗小,眼眶骨十分突出。母魚的體色為黃褐色,鱗片外緣為橙色,尾鰭白色,外緣為藍綠色,轉變為雄魚時體色為藍綠色,鱗片邊緣為橙色,尾柄為黃色,前額會突起,棲在珊瑚礁或岩礁坡上,白天到處游動,因性機警故不易靠近,夜間則在岩洞中或是礁體基部睡覺,會分泌黏液狀的泡囊把自己包裹起來熟睡的鸚哥魚警戒能力幾乎沒有,因為目標顯著,往往成為潛水者的獵物。 (4 個評分)
|
|

微輝長斑岩 地點:望安天台山382 次觀看此岩石呈暗灰色或灰黑色,風化面則呈灰黃色,主要礦物成份為斜長石及輝石,其中以斜長石的斑晶特別明顯,長度多達5公厘左右,更長者可及2公分以上。具有緊密而直立之板狀節理,在平面上常顯有放射狀節理,地景非常特殊。 (4 個評分)
|
|

大小雞善嶼426 次觀看雞善嶼位於湖西鄉北寮村北北東方約4公里的海域,由大小雞善兩座島嶼組成,退潮時兩島相連,可以步行往來,大小雞善嶼是典型的玄武岩方山台地,四周海崖的柱狀節理非常壯觀,節理面多為六角形,稜角分明。長短高低、變化多的柱狀玄武岩筆直屹立海中,氣勢雄壯,為愛好地質攝影者不可錯過的地方。而每年燕鷗繁殖期,雲集的鳥兒,更為島上增添迷人的風采。 (5 個評分)
|
|

苦檻藍的葉子肉質、兩頭尖、有點翹451 次觀看 (5 個評分)
|
|

南極岩礁扇蝦818 次觀看屬扇蝦科,俗稱蝦姑撇仔,外觀顏色很像穿舊的草鞋,故稱草鞋扇蝦。全體甲殼十分堅硬,表面佈滿顆粒和短毛。額角為小型的五角型,腳五對,均無鉗狀構造,指節呈鉤爪狀,這與其捕食附著在岩石上的腹足螺類有關,此爪狀指節能幫助其抓取螺兒食用,多半棲息於水深十~三十公尺之岩石海岸,有時夜間會爬行到水淺僅數公尺處,白天多躲藏於岩石間之狹長細縫中,有時一條縫可藏數隻,若此群被捕捉後不久,又有一群會來佔據這條縫隙。 (5 個評分)
|
|

巡海 地點:澎湖天后宮641 次觀看這是近幾年來,澎湖天后宮天上聖母暨闔澎多數廟神共同參與的海上繞境活動。巡察海域的船隻是漁船,在漁船上加裝神龕,並且油漆彩妝得非常亮麗。各廟神祇與旗幟,由主事人員等護送上船後,船隊開航出巡海域,每經過一處港口,該村會在碼頭擺設香案,並有鄉老跪地或乩童迎接,若登陸港口,則廟字會派神輿迎接,場面極為壯觀。
巡海之主要目的在求海域妖邪的掃除,使船行平安,漁利廣進。
 (5 個評分)
|
|

文石 地點:後寮683 次觀看這也是文石的原石,但由於充滿玄武岩氣孔的材料大多是碳酸鈣,所以原先是呈白色的,這樣整塊的白色碳酸鈣,由於沒有霰石或方解石的晶形,也沒有葡萄狀的結晶,一般俗稱之為「白石膏」,沒有加工的價值。
這一原石後來又受到氧化鐵的入侵,使得原本白色的外表,被染成了棕褐色的顏色。
 (5 個評分)
|
|
576 張圖片,共 48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