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評分 |

東方環頸行鳥238 次觀看在澎湖有些族群是留鳥,有在此繁殖,有些可能是過境鳥,身材嬌小,約為18
公分,常在河口、沙洲、沼澤、魚塭、水田等泥濘灘地出現覓食,本地以菜園
濕地、山水沙灘、岐頭海灘等地數量較多,其特徵為行動迅速,如有人為干擾
其幼鳥,會以擬傷之方式欺敵
 (4 個評分)
|
|

屋瓦 地點:潭邊487 次觀看這間古厝的屋瓦,除有板瓦、筒瓦、瓦當、滴水外,在大厝身的屋頂則採用了水泥瓦。這種水泥瓦約在民國四十年代左右開始使用,顏色有灰色與紅色兩種,是取代板瓦的一種屋瓦。 (3 個評分)
|
|

懸魚 地點:澎湖天后宮587 次觀看澎湖一級古蹟天后宮二進山牆上的懸魚是一個剪黏的花籃。所謂剪黏就是先以石灰或水泥塑造人物、動物或花卉的模型,外表再用各種不同顏色的陶片或瓷碗剪裁黏貼上去,由於陶瓷片色彩艷麗,所以剪黏的景物也就長保光美亮麗。 (3 個評分)
|
|

鯨魚洞315 次觀看位於小門嶼西北海岸,屬柱狀玄武岩,黑色的柱狀玄武岩在海岸上受海浪侵襲,形成一巨型的海蝕洞,退潮時可步入洞內聽潮音,漲潮時則巨濤駭浪,壯觀逼人。傳說於數十年前有一條鯨魚,不知何故,竄入洞中,不得出去而死。當時確曾有小池角村民前往分割鯨肉,此事諒非虛構,亦因此而為名。 (3 個評分)
|
|

跨海大橋366 次觀看橫越白沙、西嶼兩島,跨過暗潮洶湧的吼門海道上,施工相當艱鉅,歷時五年,於民國59年方告完工,橋長5541公尺,為遠東第一深海大橋,其美麗的白色拱形橋門,是遊客至澎湖必然會留影的焦點。 (3 個評分)
|
|

西台古堡甬道可四通八達到各營區360 次觀看 (3 個評分)
|
|

海茄冬的棒狀呼吸根674 次觀看 (3 個評分)
|
|

沙丘 地點:時裡254 次觀看風力搬運的細沙,在風速突然減弱,或受到障礙物阻擋的時候,堆積成為隆起的沙堆,就稱之為沙丘。澎湖的沙丘以時裡最為壯麗,當冬天東北季風強勁來襲時,自東側往西邊捲起的細沙,到了背風處突然失速堆積,而形成了讓遊客沈迷留戀的地景。
 (3 個評分)
|
|

紅領瓣足鷸250 次觀看在澎湖屬於不普遍的過境鳥,往往在三月的其中一天來臨後,隔日便離開,習
性喜歡在水面上繞著圈圈旋轉,把浮游生物捲上來而食用之。夏羽有美麗的紅
色領圈,冬羽此紅色消失,不甚懼人,可以好好觀察牠。約19公分。
 (3 個評分)
|
|

葡萄狀晶癖 地點:望安水垵462 次觀看當碳酸鹽類進到玄武岩的孔洞後,便開始慢慢的沈澱並析出晶體。如果孔洞過大,足以提供碳酸鹽類結晶的空間,便會出現葡萄球狀或杏仁狀的晶癖,而葡萄狀晶癖往往也是文石具有同心圓花紋的重要條件之一。 (3 個評分)
|
|

大法師 地點:二崁1110 次觀看 在澎湖,大法師稱為「壇頭」或「桌頭」,也有簡稱為法師的。澎湖的大師一般在廟宇辦事,不但要精通法術,而且通曉祀神的儀式,訓練小法師,並主持廟宇年中行事的法事事務;在私壇辦事的,也要精通符籙、咒語、指法等,除能為小孩收驚外,也能為人解決心理上障礙。
澎湖法師的派別「普庵派」和「閭山派」兩大派系,以「普庵派」較居多數。大法師又稱「法師長」、「法宮頭」,由於是神與人溝通的媒介,在漁村裡獲得民眾相當的重視。
這是大法師領著小法在「安營頭」的儀式。 (2 個評分)
|
|

馬背 地點:鎮海557 次觀看這是木字形的馬背,也由於線條簡單,製作容易,也是澎湖地區傳統古厝中常見的馬背形式。又由於形似八卦形,又稱之為「八卦頭」。 (2 個評分)
|
|
576 張圖片,共 48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