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相簿首頁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06澎湖的名勝古蹟

標題  +   - 
檔名  +   - 
日期  +   - 
位置  +   - 
2-6-27.jpg
七美人塚536 次觀看七美人塚位於七美鄉南港村,建於明洪武二十年(西元1388年)。洪武年間,倭寇海盜時常入侵大嶼島(即今七美島),殺人放火,姦淫擄掠,無惡不為。當時島上有七烈女,恐怕遭受凌辱,為保全貞節投井自盡。鄉人為之掩井而葬,後來,井上生長常青樹(日本人稱「一葉萩」,學名為「葉底珠」)七株,至今已歷時四百餘年,然清春四溢,葉枝嫩依舊。後人有感於七烈女的貞烈,立石碑刻「七美人塚」四字,並於其旁築圍牆。七美原稱「大嶼」,民國三十八年,為了永傳七烈女的貞節事蹟於後世,於是改易大嶼為「七美嶼」。
2-6-26.jpg
西台古堡砲座322 次觀看
2-6-25.jpg
西台古堡甬道可四通八達到各營區355 次觀看
2-6-24.jpg
西台古堡全景355 次觀看
2-6-23.jpg
西台古堡(內垣營口)941 次觀看 中法之役失利後,清廷認識到臺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於戰事一結束,即宣布成立海軍衙門,授劉銘傳為第一位臺灣巡撫,並主持臺澎防衛大計。劉銘傳乃任命第一位澎湖鎮兵吳宏洛,於光緒13年興工建築西嶼砲台,歷二年竣工。砲台占地8.15公頃,四周以自然土丘圍成外垣,內垣以石疊成砲台設施,並在外垣護坡上種植瓊麻,兼防衛及防蔽的功能。內垣土堤是防守的護牆,亦是營舍外的外牆。整個砲台堡地採下凹式設計,高地作為海防砲台,低地則設隧道式營房、糧房、伙房及彈葯房。隧道寬3.9公尺,高3.3公尺,呈山字形配置。營房與營房之間有利用掩體的中央甬道和東西向甬道互通,或直往山口區,部分營房有直接通往上方砲台位的開口。砲座四周圍牆上有數個砲彈外形的凹口,砲座之間還建構突出的掩體,作為貯藏室用。
西台古堡所配的四尊砲具,是採用英式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有10吋砲二尊,6吋及12吋砲各一尊,12吋砲最大的射程約12公里,具備這種程度的射程,使西砲台足以有效的控制出入澎湖內海的船隻動向。由於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海拔53公尺的方山台地上,三面懸崖峭壁,前臨澎湖內海入口,處於居高臨下之優勢,形勢亦險峻,是澎湖四座砲台中,位居最前哨,也是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砲台,目前列為一級古蹟。
2-6-22.jpg
通樑古榕形成的樹海322 次觀看
2-6-21.jpg
通樑古榕形成的綠色隧道366 次觀看
2-6-20.jpg
通樑古榕─榕樹頭432 次觀看位於白沙鄉通樑村保安宮前的古榕,相傳是明永曆二十七年(西元1673年),福建商船經過澎湖時,船遇暴風,沈於吼門海道,而船上一株小榕苗漂流到岸邊,由村人林亨拾得而轉給林瑤琴種植於廟前,依此算來,則古榕樹齡已逾三百年了。澎湖多風,枝葉上長不容易,所以氣根下垂入土,順著風向,往南繁衍,而長成了二十八根支幹,綠葉蔥蘢,姿態奇異,覆蓋面積廣達六百六十餘平方公尺。
2-6-19.jpg
孤拔紀念碑408 次觀看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瘴疫流行,孤拔病歿於澎湖。法軍部眾便將其衣冠及兩將官同葬於媽宮城拱辰門外(即今中正國小的西邊牆外),立碑紀念。民國四十二、三年,學校為擴張操場用地,循外交途徑,徵得法國政府的同意,而派人移建於現在的地點─中正國小操場的西南角牆外。
2-6-18.jpg
霧炮380 次觀看海上濃霧時,發射霧炮警告船隻
2-6-17.jpg
西嶼燈塔446 次觀看 位於澎湖漁翁島西南端,即西嶼外垵西方的海岸,是昔日臺灣與廈門之間主要航線上的目標,此區海域波濤洶湧,風霾迷濛,夜間船隻每每不易辨識方位,因而有此燈塔的設立,目前列為二級古蹟。
西嶼燈塔為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由澎湖通判謝維祺奉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之命,募款興建,原為七級石塔,建在漁翁島外垵高地上。塔上每夜燃點燈火,奉祀塔前廟宇之天上聖母,作為臺廈間船舶航行之目標,這是沿海導航標誌的嚆矢,亦是臺省早期唯一有記載可據的燈塔,後因歷經風災,塔前廟宇傾圮,致該燈塔無人照顧。
道光八年重修廟宇,並在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各裝樓梯,上裝三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該塔院內尚保存「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現今這座燈塔是光緒元年由海關另建的新式燈塔,塔高38尺,距水面15丈8尺,塔身為圓形鐵造,清爽雅致,光度可達15海浬,以利過往船隻的航行。
2-6-16.jpg
西嶼塔燈碑417 次觀看為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第五十七任通判蔣鏞所立,記載著燈塔的滄桑。
100 張圖片,共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