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傳 - 06澎湖的名勝古蹟 |
沙港海豚357 次觀看沙港位於湖西鄉北端,是一個小漁村,處處可見石建造的古厝。每年春夏之際常有成群的海豚洄游至此,成為當地的特殊景觀。村民將圍捕到的海豚,養在碼頭內,吸引不少遊客前往觀賞,使得沙港成為一個觀光地點。十二月 27, 2006
|
|
大義宮557 次觀看大義宮廟前有座關公坐騎赤免馬及馬僮的塑像。廟頂的飛簷及富麗堂皇的龍形裝飾,以及色彩鮮艷的門樑綱目、精雕的石柱,使大義宮看起來氣勢非凡。廟內香火鼎盛,煙霧繚繞,左側樓梯可通往地下室,內部的景觀更是鬼斧神工。奇岩怪石舖陳的假山庭園在珊瑚岩洞之中,池中可見碩大無比的海龜,許多遊客在此擲幣許願祈福,據說相當靈驗。十二月 27, 2006
|
|
林投公園336 次觀看林投公園就坐落在林投村海濱,廣大的人造林是公園的景觀特色。有規劃完善的木麻黃栽種林廣達1公頃,樹齡均在50年左右,海濱沙灘還有大片林投樹林,林外是鬆軟潔白的沙灘,適宜漫步、聽濤。十二月 27, 2006
|
|
通樑古榕形成的綠色隧道366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通樑古榕形成的樹海322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西台古堡(內垣營口)947 次觀看 中法之役失利後,清廷認識到臺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於戰事一結束,即宣布成立海軍衙門,授劉銘傳為第一位臺灣巡撫,並主持臺澎防衛大計。劉銘傳乃任命第一位澎湖鎮兵吳宏洛,於光緒13年興工建築西嶼砲台,歷二年竣工。砲台占地8.15公頃,四周以自然土丘圍成外垣,內垣以石疊成砲台設施,並在外垣護坡上種植瓊麻,兼防衛及防蔽的功能。內垣土堤是防守的護牆,亦是營舍外的外牆。整個砲台堡地採下凹式設計,高地作為海防砲台,低地則設隧道式營房、糧房、伙房及彈葯房。隧道寬3.9公尺,高3.3公尺,呈山字形配置。營房與營房之間有利用掩體的中央甬道和東西向甬道互通,或直往山口區,部分營房有直接通往上方砲台位的開口。砲座四周圍牆上有數個砲彈外形的凹口,砲座之間還建構突出的掩體,作為貯藏室用。
西台古堡所配的四尊砲具,是採用英式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有10吋砲二尊,6吋及12吋砲各一尊,12吋砲最大的射程約12公里,具備這種程度的射程,使西砲台足以有效的控制出入澎湖內海的船隻動向。由於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海拔53公尺的方山台地上,三面懸崖峭壁,前臨澎湖內海入口,處於居高臨下之優勢,形勢亦險峻,是澎湖四座砲台中,位居最前哨,也是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砲台,目前列為一級古蹟。
十二月 27, 2006
|
|
西台古堡全景361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西台古堡甬道可四通八達到各營區355 次觀看十二月 27, 2006
|
|
西嶼塔燈碑422 次觀看為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第五十七任通判蔣鏞所立,記載著燈塔的滄桑。十二月 27, 2006
|
|
西嶼燈塔446 次觀看 位於澎湖漁翁島西南端,即西嶼外垵西方的海岸,是昔日臺灣與廈門之間主要航線上的目標,此區海域波濤洶湧,風霾迷濛,夜間船隻每每不易辨識方位,因而有此燈塔的設立,目前列為二級古蹟。
西嶼燈塔為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由澎湖通判謝維祺奉臺灣府知府蔣元樞之命,募款興建,原為七級石塔,建在漁翁島外垵高地上。塔上每夜燃點燈火,奉祀塔前廟宇之天上聖母,作為臺廈間船舶航行之目標,這是沿海導航標誌的嚆矢,亦是臺省早期唯一有記載可據的燈塔,後因歷經風災,塔前廟宇傾圮,致該燈塔無人照顧。
道光八年重修廟宇,並在七層八角形花崗石塔內各裝樓梯,上裝三尺高之三段玻璃製燈籠。該塔院內尚保存「西嶼塔燈碑記」石碑一座。現今這座燈塔是光緒元年由海關另建的新式燈塔,塔高38尺,距水面15丈8尺,塔身為圓形鐵造,清爽雅致,光度可達15海浬,以利過往船隻的航行。
十二月 27, 2006
|
|
霧炮386 次觀看海上濃霧時,發射霧炮警告船隻
十二月 27, 2006
|
|
孤拔紀念碑408 次觀看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瘴疫流行,孤拔病歿於澎湖。法軍部眾便將其衣冠及兩將官同葬於媽宮城拱辰門外(即今中正國小的西邊牆外),立碑紀念。民國四十二、三年,學校為擴張操場用地,循外交途徑,徵得法國政府的同意,而派人移建於現在的地點─中正國小操場的西南角牆外。十二月 27, 2006
|
|
100 張圖片,共 9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