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相簿首頁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06澎湖的名勝古蹟

熱門圖片 - 06澎湖的名勝古蹟
2-6-05.jpg
順承門1314 次觀看清光緒十年,中法戰爭起,次年二月法軍占據澎湖,五、六月議和,法軍撤退,乃將廳、署移交至媽宮(馬公),於是有了媽宮城之議。
光緒十三年十二月,總兵吳宏洛親自督建城內工程,並調派士兵協助完工。至光緒十五年,城廓始告竣工,今馬公市中心即在此城之內。此城周圍789丈2尺5寸,牆垛570個,城高1丈8尺,城基入地深3尺5寸,厚2丈4尺。設東、南、西、北、小南、小西等六城門,東門曰「朝陽」,西門曰「順承」,南門曰「敘門」,北門曰「拱辰」。並築城樓二層,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並於外圍鑿護城河,統計工資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兩銀,由臺灣善後局支付。城廓落成後,廳署乃移入城內。
今城廓已坍塌,僅餘順承門及附近一片古城牆,雖是斷垣殘壁,已足供人憑弔往日的風光。
2-6-01.jpg
澎湖天后宮1296 次觀看 天后宮原稱「娘媽宮」,馬公之名即淵源於此,相傳建於明朝萬曆二十年(西元1592年),是目前臺灣全省最古老的廟宇,被列為一級古蹟,是澎湖人們的信仰中心。其建築巍峨壯麗,均為唐山名匠精心雕砌之作,廟內文物豐富,廟後進的左邊壁上有臺灣最古的一方石碑,刻著「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這是智勇雙全的沈有容斥退紅毛番的動人故事。
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1683年),水師提督施瑯領兵攻臺時,海路風平浪靜,得安渡到達,因此以為得到媽祖的保佑,戰勝後遂上疏奏請加封天后,「媽祖宮」遂改名「天后宮」。現在天后宮的格局應該是日據大正十一年經過一次全面改建的產物。這一次的重建,由日本人發起,而由臺廈郊主持,聘請原籍廣東潮州的澎湖大木匠藍木先生負責施工。民國十二年改建完工的天后宮,經廿多年的風雨侵蝕,不但屋瓦有多處的腐蝕,大部份的泥塑裝飾也受到嚴重破損,直到民國六十八年,澎湖天后宮被內政部評定為國家一級古蹟後,才委託臺灣大學城鄉所進行廟宇整修的規劃工作,到七十四年才告完工,由於這次的修護工作相當尊重當年藍木師傅所設計的型制,才使得這座開台天后宮,迄今仍保存著一些莊嚴秀雅的神采。
2-6-68.jpg
虎井嶼1056 次觀看 相傳島上曾有一隻老虎躲在乾涸的井中,所以才名為「虎井」。島的輪廓像一隻煙斗,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1公里。兩端的大玄武岩塊,俗稱東山、西山,兩山之間寬約100公尺的地峽,由珊瑚碎屑和貝殼沙形成,村落建於其上。
虎井附近海域,傳說有一座荷蘭人所建的紅毛城,沈沒於海中三百多年,另有一說為隋朝所築。惟其真實性尚待查究,潛水公司曾多次派員前往探勘,發現石牆和六角形石柱,但未證實為沈城。另外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侵略東南亞各國時,總指揮所「南進指揮部」即設於虎井島的西山,在地下構築大規模的工事,分為十幾個辦公室,加上官兵營房,全部面積有200坪。日軍偷襲珍珠港的密碼「虎虎虎」,就是由南進指揮部虎井得來。
2-6-23.jpg
西台古堡(內垣營口)941 次觀看 中法之役失利後,清廷認識到臺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於戰事一結束,即宣布成立海軍衙門,授劉銘傳為第一位臺灣巡撫,並主持臺澎防衛大計。劉銘傳乃任命第一位澎湖鎮兵吳宏洛,於光緒13年興工建築西嶼砲台,歷二年竣工。砲台占地8.15公頃,四周以自然土丘圍成外垣,內垣以石疊成砲台設施,並在外垣護坡上種植瓊麻,兼防衛及防蔽的功能。內垣土堤是防守的護牆,亦是營舍外的外牆。整個砲台堡地採下凹式設計,高地作為海防砲台,低地則設隧道式營房、糧房、伙房及彈葯房。隧道寬3.9公尺,高3.3公尺,呈山字形配置。營房與營房之間有利用掩體的中央甬道和東西向甬道互通,或直往山口區,部分營房有直接通往上方砲台位的開口。砲座四周圍牆上有數個砲彈外形的凹口,砲座之間還建構突出的掩體,作為貯藏室用。
西台古堡所配的四尊砲具,是採用英式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有10吋砲二尊,6吋及12吋砲各一尊,12吋砲最大的射程約12公里,具備這種程度的射程,使西砲台足以有效的控制出入澎湖內海的船隻動向。由於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海拔53公尺的方山台地上,三面懸崖峭壁,前臨澎湖內海入口,處於居高臨下之優勢,形勢亦險峻,是澎湖四座砲台中,位居最前哨,也是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砲台,目前列為一級古蹟。
2-6-08.jpg
松島艦紀念碑840 次觀看 位於風櫃蛇頭山北方海岸,日據時代,日艦松島艦發生爆炸,導致日軍損兵折將,死亡的日籍官兵葬於此處,日軍並矗立松島紀念碑以為憑弔。
2-6-10.jpg
進士第827 次觀看進士第是澎湖唯一進士蔡廷蘭於考中進士以後,回鄉祭祖時所造的故居,位於馬公市興仁里(舊稱雙頭掛)。蔡廷蘭生於嘉慶六年(西元1801年)八月二十日,自幼聰穎,五歲開始讀書,八歲能作文,十三歲進學補學官弟子員。每試名列前茅,通判蔣鏞很器重他。生前曾受聘於臺灣縣引心書院(今台南市)、台南崇文書院、澎湖文石書院主講,四十四歲中進士後,歷任江西省峽江縣、豐城縣知縣、江西鄉試同考官及水利同知等職。
2-6-04.jpg
四穴井806 次觀看又名四眼井,或四孔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街北端,俗稱「上街」。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以中央街為澎湖最古老的舊街來推斷,這口井的開鑿年代約在元代,「下街」聚落發展飽和之後,向「上街」發展。四穴井深約三公尺,直徑約二公尺。井口覆蓋石板,留有四個圓形的汲水口,構造十分奇特,因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四穴井逢旱年不乾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用的水井了。
2-6-03.jpg
天后宮內的雕鏤766 次觀看
2-6-02.jpg
天后宮側面全景757 次觀看
2-6-64.jpg
東吉燈塔683 次觀看東吉嶼在澎湖群島的東南方距離馬公港23海浬,為早期澎湖往臺灣之海運中繼站,素以水路凶險,緊臨黑水溝著稱。故島上建有黑白相間燈塔一座聳立於藍天白雲下與四周之綠草相映成趣。由於空中交通發達,東吉島之重要性已不如往昔,島上人口嚴重外流,目前人口僅剩三十餘人,對外交通反而與台南較密切。澎湖俗諺:「東吉出查某,西吉出菜脯」。據推測可能跟早期東吉船隻與外地往來頻繁有關,女子取得胭脂水粉較易,又懂得打扮,所以獨讚東吉女子,即使在今天,從島上存留的紅瓦高樓,依然可窺見當時的繁華景象。
2-6-09.jpg
萬人塚671 次觀看 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時,法將孤拔率領艦隊攻入媽宮,而後,瘴疫流行,將士們染疫而亡者高達九百多人,孤拔也未能幸免而病歿於澎湖。而在此疫中一起病歿的諸多法國將士則合葬於風櫃尾山後的萬人塚,塚上也立了一塊尖方形的石碑,刻有碑銘。
2-6-07.jpg
水仙宮650 次觀看 水仙宮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供奉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等五位水仙。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按察使郁永河巡察臺灣,途遇暴風,靠「划水仙」(海難者蹲舷,雙手後划謂之)而安抵澎湖,便下令游擊薛奎建宮祀之。
100 張圖片,共 9 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