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鄉土教材線上藝廊


首頁 :: 登入
相簿目錄 :: 最新上傳 :: 最新留言 :: 熱門圖片 :: 最高評分 :: 我的最愛 :: 搜尋

相簿首頁 > 澎湖鄉土教材幻燈片 > 07澎湖的傳統建築

最高評分 - 07澎湖的傳統建築
2-7-98.jpg
辟邪物 地點:鎖港441 次觀看 這是白虎鏡,也稱為「倒鏡」,多懸掛在門楣上或者屋角,以化解遠處屋角、牆角、屋脊、寺廟、官衙及旗杆等的煞氣。其構造是圓形鏡面的外緣朝外凸出,中間凹陷的凹面鏡,因此當物品照射在鏡面上時,其反射的形體係上下顛倒的,故有倒鏡之稱,但也有凸面鏡及平面鏡者。
在倒鏡的外圍又加了先天八卦及洛書,所謂洛書,其數「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六八為足」。

(2 個評分)
2-7-70.jpg
彩繪 地點:文澳城隍廟403 次觀看 我國傳統建築以木結構為主體,但因木材易於蠹腐,也經不起長期的日晒風吹雨淋,所以便發展出彩繪這一門技藝,一方面以油漆彩料來隔絕空氣,保護木結構以延長壽命;一方面也藉以增加裝飾美感,並蘊含禮俗教化的目的。
這是廟宇通樑及獅座的彩繪及安金。

(2 個評分)
2-7-68.jpg
透雕 地點:時裡水仙宮404 次觀看 透雕又稱為「通雕」或「漏雕」,也是石雕的展現方式之一,其與浮雕最大的差別在於透雕是將圖案以外的部份雕鑿鏤空,僅留下圖案的部份。
一般石材透雕大都設在窗戶的位置,題材則以花鳥、螭虎、人物等居多數。

(2 個評分)
2-7-23.jpg
鳥踏與懸魚 地點:二崁陳家古厝498 次觀看陳家古厝正身山牆長長的鳥踏,似乎將山牆一分為二。原本白色的泥灰牆,也由於歲月的摧殘而變成了灰黑色,顯現了古意的氣息。懸魚部位有泥塑的「磬」形圖案,表示吉慶的意思。
(2 個評分)
2-7-17.jpg
柱 地點:西文祖師廟526 次觀看柱的主要作用在支撐屋頂下壓的重量,並且把重量分散到台基,由其使用地位不同而有各別的稱呼,一般位在廟宇三川步口的稱為「龍柱」、位在室外檐廊下的稱為「檐柱」、位在山牆中央部位的稱為「山柱」、位在兩山柱之間的稱為「中柱」、位在室內,但除了山柱與中柱以外的柱子統稱為「金柱」。這是廟宇的龍柱,採用福建出產的青斗石打造雕刻的。
(2 個評分)
2-7-18.jpg
柱 地點:西文祖師廟404 次觀看一般廟宇在三山步口(廟宇入口簷下),都會有二根龍柱。所謂龍柱即是在石柱上雕刻著蟠龍,有的是一根石柱上雕著一條龍,有的是一根石柱上雕著二條龍,有的更配上八仙或歷史人物;有的線條刻畫簡潔,有的線條刻畫繁複。
(2 個評分)
2-7-99.jpg
辟邪物 地點:大赤崁399 次觀看 這是烘爐的辟邪物,多安置於屋脊或門樓正中之處,其功能除了鎮邪破煞之外,也藉由爐中放置的木炭,祈求爐火旺盛,財源旺、人丁盛,並能除濕去穢。澎湖除了常見把烘爐安置於屋脊及門樓外,也有擺設在馬背上的,但卻不像金門有二、三個並列連排在一起的。
(5 個評分)
2-7-07.jpg
石鼓 地點:文澳城隍廟461 次觀看在鼓面上雕飾著仙鶴、雲松與梅花鹿,象徵著長壽與福祿。但欠缺了螺紋的圖飾,失去了「椒圖」的真正涵義。
(6 個評分)
2-7-20.jpg
鳥踏 地點:內垵490 次觀看在山牆牆面上砌成凸出的水平線條,稱之為鳥踏。鳥踏一般有單線和雙線兩種。通常以燕尾磚營建,以突顯線條的醒目,有的以龜殼礁砌建,以取得牆面的柔和。
(3 個評分)
2-7-82.jpg
剪黏 地點:澎湖天后宮559 次觀看 這是澎湖天后宮正殿前落正脊頂山正面脊堵上的剪黏,題材有獅負香爐及博古架,另有靈芝等奇花異草,還有金魚及鰲魚等。
(9 個評分)
2-7-12.jpg
石門虎 地點:西文聖真寶殿484 次觀看石門枕因為形狀有如箱子,所以又稱為門箱。又因為早期生活較為困苦,乞丐往往坐在此地向進出廟宇上香的香客乞討,所以也稱為乞丐石。今天大家生活富足了,這種景象不再有了,但大家應知惜福才對。
(5 個評分)
2-7-14.jpg
牆堵 地點:許家515 次觀看牆堵隨著屋身部位的不同而名稱各異。這是位於靠近地面的地方,所以稱為裙堵,其建材採用海中挖取的石(化石珊瑚礁),用斧頭整治平齊後砌建,四周採用外來的「燕尾磚」框邊,白色的石配上鮮紅帶黑色斜紋的燕尾磚,顯現的格外醒目。
(7 個評分)
89 張圖片,共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