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評分 - 07澎湖的傳統建築 |

石鼓 地點:澎湖天后宮580 次觀看石鼓又稱抱鼓石或石球,一般位於廟宇中門門柱前方。其信仰功能是象徵門戶緊閉牢靠;實用功能是作為門柱的柱礎及門扇的門臼,以防止木構門框搖動與受潮腐蝕;內側兩向則設有凹槽,可嵌入門檻用以區隔室內與室外。 (7 個評分)
|
|

泥塑剪黏 地點:澎湖天后宮821 次觀看 這是日據時(民國十二年),澎湖天后宮重建的龍堵作品。先以灰泥在牆上塑造大龍、小龍、龍珠和雲層,大龍在雲端裡鑽進穿出,故稱為「穿雲龍」;然後再在龍身上,貼上用綠色瓷碗剪成的鱗片,用色簡單,線條簡明,極具巧思。 (11 個評分)
|
|

剪黏 地點:後寮威靈宮514 次觀看 這是二隻丹頂鶴與一棵蒼勁枝椏的古樹剪黏。丹頂鶴一隻已停棲於樹枝上,另一隻則剛剛準備停下來,從牠們的外觀造形,可以看見匠師的功力,將二隻丹頂鶴刻畫得非常逼真。一隻悠閒的停住,另一隻則伸長脖子,拍動翅膀,剛剛要停下來。 (10 個評分)
|
|

柱珠與磉石 地點:澎湖天后宮602 次觀看柱珠又稱柱礎,其形狀有圓形、方形、六角、八角等,一般上面均有不同圖案的浮雕,表示著吉祥的意思。在實用功能上是間隔木柱與地面接觸,以防潮濕腐敗。
磉石位於柱珠的下方,其作用在承受並分散來自上方的重量,形狀一般以方形居多。
 (7 個評分)
|
|

屋瓦 地點:鎮海690 次觀看澎湖傳統建築所使用的屋瓦有二種:一種是上有琉璃釉的「琉璃瓦」,另一種是不上釉的素燒紅瓦。而素燒紅瓦又有民間常用的細薄帶弧度的「板瓦」與官署廟宇使用的形似竹筒的「筒瓦」兩種。使用筒瓦的屋頂,在筒瓦的最下方,必須用一種圓形上飾有圖案或文字的「瓦當」來收邊,兩個瓦當中間的瓦槽,則用近似三角形的「滴水」(又稱「雨簾」)來處理,形成一種連續的圖案。 (4 個評分)
|
|

鳥踏 地點:澎湖天后宮615 次觀看澎湖天后宮的鳥踏,是以白灰粉刷,其潔白的色彩與上頭山牆朱泥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鳥踏下面的方框稱為水車堵,堵內泥塑人物即為交趾陶。澎湖天后宮水車堵內,一則描述三國演義中水淹七軍的故事,一則描述白蛇傳裡水淹金山寺的故事。 (3 個評分)
|
|

窗 地點:西衛555 次觀看這是矩形水泥模灌花窗,表現的主題是「花開富貴、平安如意」。圖案中,牡丹花開,象徵花開富貴;靈芝象徵如意;花瓶及案几(博古架)象徵平安。其中還有金錢、佛手、桃子、石榴等,象徵的是多財、多福、多壽、多男子。 (1 個評分)
|
|

石獅 地點:竹灣446 次觀看澎湖廟宇及衙署門口的石獅,早期大都採用澎湖出產之玄武岩打造,由於產地的因素,部分地區的石獅顯得比較嬌小,又由於匠師技法的不同,有的石獅造形與表情,讓人深覺憨厚而可愛。 (10 個評分)
|
|

柱珠 地點:澎湖天后宮550 次觀看澎湖天后宮是國家一級古蹟,廟中柱子很多,柱珠的形狀也極具變化,柱珠上的圖案線條也極簡潔,甚至有些柱珠完全留白,讓大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7 個評分)
|
|

剪黏 地點:後寮威靈宮807 次觀看 剪黏又叫「剪花」,其製作過程是先以鐵線為骨架,再以灰泥塑雛形,然後剪裁各種顏色的陶瓷片黏貼在造形上,若是人物則臉部另以陶土捏塑燒好後才嵌上。
近年來,彩色玻璃也加入剪黏的行列,色彩於是更加豔麗。近期重建的廟宇,廟頂上是花團錦簇,亮麗非凡,可說都是剪黏的功勞。 (12 個評分)
|
|

彎枋 地點:馬公城隍廟490 次觀看位於兩木柱或斗栱間,呈圓弧板狀。因為構建所在位置而有正弧形和左右弧形之別。題材則有花鳥、獸類、水族等。
這裡所見頂部上下兩兩相疊的彩繪花鳥、書法,形狀呈圓弧形的就是彎枋。
 (3 個評分)
|
|

插角 地點:竹灣大義宮507 次觀看插角又稱「雀替」或「托木」,位於楣隨或樑載與柱子交接處的下角,為對稱挑出的三角板狀圓雕或透雕作品。其作用在承托上方的構件,減少淨跨度,以加固構架及防範側向推移,並穩定直角,同時柔和交角處銳利方正的感覺。一般都以龍鳳、鰲魚、花草為主題,但也見有雕刻飛天等人物的。 (3 個評分)
|
|
89 張圖片,共 8 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