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評分 - 06澎湖的名勝古蹟 |

觀音亭夕照507 次觀看夕陽浪花晚風,足以拂去人們一身的疲勞,所以每當黃昏的時候,此地便成了居民、觀光客的最佳去處了,夕陽西下於此觀景,落霞滿天,是澎湖美景之一。 (4 個評分)
|
|

西台古堡(內垣營口)953 次觀看 中法之役失利後,清廷認識到臺澎在戰略上的重要性,於戰事一結束,即宣布成立海軍衙門,授劉銘傳為第一位臺灣巡撫,並主持臺澎防衛大計。劉銘傳乃任命第一位澎湖鎮兵吳宏洛,於光緒13年興工建築西嶼砲台,歷二年竣工。砲台占地8.15公頃,四周以自然土丘圍成外垣,內垣以石疊成砲台設施,並在外垣護坡上種植瓊麻,兼防衛及防蔽的功能。內垣土堤是防守的護牆,亦是營舍外的外牆。整個砲台堡地採下凹式設計,高地作為海防砲台,低地則設隧道式營房、糧房、伙房及彈葯房。隧道寬3.9公尺,高3.3公尺,呈山字形配置。營房與營房之間有利用掩體的中央甬道和東西向甬道互通,或直往山口區,部分營房有直接通往上方砲台位的開口。砲座四周圍牆上有數個砲彈外形的凹口,砲座之間還建構突出的掩體,作為貯藏室用。
西台古堡所配的四尊砲具,是採用英式的阿姆斯脫朗後膛砲,有10吋砲二尊,6吋及12吋砲各一尊,12吋砲最大的射程約12公里,具備這種程度的射程,使西砲台足以有效的控制出入澎湖內海的船隻動向。由於西嶼西台位於西嶼鄉外垵村海拔53公尺的方山台地上,三面懸崖峭壁,前臨澎湖內海入口,處於居高臨下之優勢,形勢亦險峻,是澎湖四座砲台中,位居最前哨,也是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砲台,目前列為一級古蹟。
 (3 個評分)
|
|

員貝嶼石筆270 次觀看在員貝嶼西北海崖上聳立一塊海蝕柱,高約6公尺,形狀似筆,當地人稱為石筆。 (2 個評分)
|
|

退潮時由蓮花座觀石柱266 次觀看 (2 個評分)
|
|

活龍灘264 次觀看位於員位嶼與鳥嶼之間,近年來形成一個沙灘,且面積不斷增加,當地旅遊業者稱活龍灘或澎澎灘現已發展為游泳、戲水、浮潛等水上活動的最佳場所。 (1 個評分)
|
|

由活龍灘眺望鳥嶼250 次觀看 (1 個評分)
|
|

小白沙嶼沙灘263 次觀看小白沙嶼位於島嶼北方海面上,因島西南方有大片白色沙灘而得名,是游泳、戲水的最佳場所,海底景觀更是美不勝收,為東海上戲水的新天堂樂園。 (1 個評分)
|
|

東吉嶼石柱253 次觀看位於島上東北東側的海崖附近,有殘留的玄武岩柱群,及崖錐地形,十分壯觀,值得觀賞。 (1 個評分)
|
|

孤拔紀念碑410 次觀看光緒十一年中法戰爭,瘴疫流行,孤拔病歿於澎湖。法軍部眾便將其衣冠及兩將官同葬於媽宮城拱辰門外(即今中正國小的西邊牆外),立碑紀念。民國四十二、三年,學校為擴張操場用地,循外交途徑,徵得法國政府的同意,而派人移建於現在的地點─中正國小操場的西南角牆外。 (1 個評分)
|
|

水仙宮662 次觀看 水仙宮為澎湖四大古廟之一,供奉大禹、伍員、屈原、王勃、李白等五位水仙。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按察使郁永河巡察臺灣,途遇暴風,靠「划水仙」(海難者蹲舷,雙手後划謂之)而安抵澎湖,便下令游擊薛奎建宮祀之。 (9 個評分)
|
|

四穴井822 次觀看又名四眼井,或四孔井,位於馬公市中央街北端,俗稱「上街」。四穴井的開鑿年代沒有確切資料可查考,但是以中央街為澎湖最古老的舊街來推斷,這口井的開鑿年代約在元代,「下街」聚落發展飽和之後,向「上街」發展。四穴井深約三公尺,直徑約二公尺。井口覆蓋石板,留有四個圓形的汲水口,構造十分奇特,因而得名。據民間傳說:四穴井逢旱年不乾涸,水質清涼,本是極為優良的飲水,但自從自來水設施以後,已變成了洗用的水井了。 (7 個評分)
|
|

順承門1326 次觀看清光緒十年,中法戰爭起,次年二月法軍占據澎湖,五、六月議和,法軍撤退,乃將廳、署移交至媽宮(馬公),於是有了媽宮城之議。
光緒十三年十二月,總兵吳宏洛親自督建城內工程,並調派士兵協助完工。至光緒十五年,城廓始告竣工,今馬公市中心即在此城之內。此城周圍789丈2尺5寸,牆垛570個,城高1丈8尺,城基入地深3尺5寸,厚2丈4尺。設東、南、西、北、小南、小西等六城門,東門曰「朝陽」,西門曰「順承」,南門曰「敘門」,北門曰「拱辰」。並築城樓二層,東南臨海,西接金龜頭,並於外圍鑿護城河,統計工資二萬三千五百三十七兩銀,由臺灣善後局支付。城廓落成後,廳署乃移入城內。
今城廓已坍塌,僅餘順承門及附近一片古城牆,雖是斷垣殘壁,已足供人憑弔往日的風光。 (8 個評分)
|
|
95 張圖片,共 8 頁 |
 |
 |
|